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在工业经济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实现产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新时代国家生态环境战略的本质要求,是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实现经济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创建,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城融合的助推、园区经济结构稳定和抵御市场风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园区招商、高质量发展擦亮了“金字招牌”。
主要做法
一是务实创新,聚焦循环经济。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把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融入自贸建设全领域、全过程,着力打造产业共生、资源循环、自然和谐、环境优美、绿色低碳的工业园区。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把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责任压实落细,云内动力、锡业锡材等园区企业获评全国绿色工厂称号。严格执行高污燃料禁燃令,建成一批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场,循环经济示范功能有效发挥。
二是强化基建,坚持绿色转型。先后投入21亿元,累计完成55个重点项目环保类基础设施配套。扶持一批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骨干企业成长壮大,大幅提升区域经济“绿色动能”。在招商引资中,始终树立滇池流域生态环保红线,严控准入门槛,对耗能类、污染类项目坚持“一票否决”,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提升、清洁产能改造、管理体系认证等工作,做好“产业留白”“生态增绿”。
三是数据赋能,创新无感监察。建设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企业环保数据库,智慧城市智能中心“城市环境监测应急模块”与“环保信息系统”常态运行,实现了大气指标自动监测、工厂排污检查24小时在线、“散乱污”小作坊整治动态跟踪、“双随机一公开”网格管理、重点污染源远程预警等新功能,探索形成了环境无感监察全覆盖。
四是刀刃向内,坚持真督实查。加强环保监管力度,倒逼企业达标排放,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等专项督察成果。成立环境监察执法队伍,实现环境监管常态化。大力推进园林绿化、绿色建设等细胞工程。持续加大生态恢复力度,开展宁静小区、绿色社区、绿色校园创建活动,组织环保宣传文艺演出、主题活动,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实践效果
一是国家园区成功获批。经过多年努力,2020年园区9项基本条件、28个指标全部通过国家线,其中,人均工业增加值高出国家线31.2%,单位工业增加值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较国家线分别下降95%、70%。12月24日经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委联合审核批复,入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西南第二、云南首家)。
二是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落实完善河长制,3条入滇河道整治初战告捷,洛龙河水质稳定在Ⅱ类、宝象河、马料河全部升至Ⅲ类,白鹭、野鸭等水禽重新栖息河畔。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落实大气减排目标,抓实扬尘联防联控,全区空气质量稳居国家二级标准,年均优良率保持98%以上,为“昆明蓝”做出贡献。
三是循环经济初步形成。2座污水处理厂(普照和倪家营)完成中水再生利用升级改造,再生水管网分布达150余公里。云内动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链基本建成,废砂再生项目每年可减排废砂15000吨、废屑回熔项目每年减少铁屑2300吨,整机包装铁架循环利用项目每年可节约木材5664立方米。
四是产业提速与绿色扩容双增长。2020年全区规上装备制造业产值157.4亿元、增长31.3%;光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实现倍增。滇池东岸关停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总治理面积10.53平方千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建成省级绿色学校5家,市级绿色学校11家、绿色社区2家、环境教育基地3家。实现了“绿道穿城、出门见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