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正文 正文
沈健:潜心书法五十载 不断探寻书法的艺术价值
昆明信息港    12-27 14:36:34

“书法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我而言,书法便是生活。”初见书画家沈健时,他正坐在屋子里写字,屋内开着灯,还算明亮,工作桌一角摆满了他平时书写用的工具和几幅画作,夹在指尖的半截香烟还在燃烧,升起淡淡白烟,一撇一捺间都藏着多年练习的深厚功底。


图3


持之以恒潜心书法五十载

沈健是云南省著名书法家、画家,退休前曾在云南书画院主持工作,常年研究古人的书法字画,培养了他儒雅的气质。书法对于沈健,一开始只是一门儿时的兴趣爱好,但这一写便是五十年。


图14


“我从10岁开始练习毛笔字,从描红开始,用毛笔沾着装满水的罐头瓶在地上写。”起初沈健临摹的是颜真卿的《多宝塔》帖,后面开始临摹赵孟頫的《胆巴碑》贴,地上的空间写满了就擦掉重写,如此翻来覆去的练习,他的书写也逐渐娴熟起来。

沈健认为,学好书法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法作品来临摹是第一步”。沈健打趣写书法就像谈恋爱一样,喜欢尤为关键。因此,他曾临摹过《兰亭序》,写了40多万字,这个过程听上去虽然辛苦,但是对他来说,却是一种自我陶醉和享受。


图2


临帖需要静心、用心,是一个不断磨练身心的过程。“临像了一个字,我会很高兴的把字剪下来,贴在墙上;临像了一句话,那我会将整幅都挂在墙上,看着作品陷入自我陶醉的世界里。”在沈健看来,每一次临摹创作都是一种突破,多看、多学,才能水到渠成的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1984年5月,沈健随昆明市青年书法学习组前往广州与广州青年书法家协会交流,沈健的书法作品受到商承祚褒奖,“商承祚老先生夸奖我说到‘老沈写的好’”沈健说,当他站起来时,大家发现他是一名年轻人,现场一片哄堂大笑。沈健回忆起多年前的书法交流会仍历历在目。


图5


从临摹到艺术对话古人

沈健认为,书法不仅仅是“技”,也是“艺”。学习古人技法的精髓,加之时代的东西可谓创新。“要想让书法成为艺术,基本功、个人学识、技法只是基础”。沈健认为,想让书法具有美感并不难,最大的突破在于融入感情、自身性格,让书法看上去“活起来”,才能感染人。


图4


说话的间隙,沈健抬笔在纸上写下了“知行合一”四个大字,他的书法生动、刚劲、潇洒,其谋篇布局法度严谨、气韵生动,极具表现生命力。沈健闲暇时喜欢把想到的字、词、句都写下来,写大字用时稍快一些,写诗句则缓慢几分。“不紧不慢是写好书法最好的状态。”

沈健说:“想要写好书法,要掌握法度。一旦进入书写的状态,就该时刻注意一个字的点、化、结构”。通俗说,需要注意一个字最终呈现是宽还是窄。沈健提醒,写字时中锋用笔,写书法吃得进去纸,写出来的字才好看。


图7


平日里,沈健除了自己书写,也会钻研中国传统书法。“在作品中找寻自我成就,通过与“古人对话”的方式,探究书法的奥秘。”沈健解释到,传承必须做到深入了解古人的书法作品,把古人的东西吃透,下苦功夫把握国学的精髓和基本技法。

守护书法艺术传承中国文化

中国书法的伟大之处在于,毛笔、水墨与宣纸,可以写出最丰富,最具变化,同时最饱含情感精神的线条。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能像中国汉字这样具有表现性和图像感,其中蕴藏的不止是汉字艺术,还有天地自然之道。


图13


沈健认为,中国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横折弯钩柔顺却有力度,无论广狭短长曲直,无非是一线条,但笔笔还其本分,这也是中国人做人的道理。

在书法艺术守护的这条道上,沈健不断总结学习、宣扬古人的书法之道,并与自己的理解相融合,进一步创新发展,是他守护这门艺术的一种方式。“写好书法,不仅可以提升大家的审美能力,也展示了中国人的自信和优雅,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图16


沈健表示,他将继续研究传统书法,挖掘传统艺术的深度,进一步深入生活,用创作表现时代。(昆明信息港 记者李丽朱 甘凌菲)

编辑:周拓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