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型案例 正文
案例二:生态环保监管执法“三方共建”新模式
昆明信息港    12-31 15:45:54

为贯彻生态环境部《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中“完善执法机制,着力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工作要求,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生态环境分局针对区内企业类型多、分布广、点位散,执法力量有限等问题,率先引入第三方力量开展环保核查工作,破解“零和博弈”监管弊病,探索“三方共建”监管模式,延伸网格监管边界,提升专业监管效能,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双提升探索第三方智慧驱动。

主要措施做法

一是创新模式,提升问题分析处置能力。建立“政府主导、三方协同、共同治理”的“1+4”机制,即1名监察执法人员与4名技术专家结成工作组,定向服务核查多家企业。创新引进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辅助执法,联合20余名环保专家,深入重点企业、重要区域,围绕企业环评、排污许可、环保验收、环境监测、应急预案等制度落实情况,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含危险废物)的收集处置、噪声污染防治等经营情况实地核查,确保发现问题时效化、解决方案专业化、整改指标精准化。克服过去工作中执法力量不足、专业背景不强、疑难杂症不通等问题,不仅提升了政府执法权威性,也增强了企业配合参与感。

二是因企制宜,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创新执法服务形式,运用“一核查、二评估、三梳理、四整治”的4步工作法,根据核查企业环境管理现状;由第三方机构综合评估,梳理分析企业环保风险隐患,按照“重大、一般、轻微”3档评分定级;提出问题清单,形成体检报告,开据整改药方,确保“一企一单”“一病一方”。对于发现企业涉嫌环境违法,在查处上坚持民生至上导向,按照宽严相济、包容审慎原则,实施差异治理、精准执法,既维护了人民群众生态环保底线,也避免了企业整而不改或反复整改。

三是整合资源,构建网格化治理体系。在督促企业落实整改执法服务反馈问题基础上,依托片区数字化、信息化综合治理资源平台,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生态环保网格,充分调动部门、街道和社区三方力量,划分六个生态环境监管网格单元,厘清对象企业生态环保义务,配备专职人员和兼职专家,确保执法力量与监管任务动态匹配。

实践效果

一是摸清问题底数,针对隐患把脉开方。通过第三方核查,建立起辖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一本账”,及时为企业纾解生态环保困难诉求,做到精准化预警、专业化分析、合理化建议、动态化跟踪,帮助企业有效落实环保各项措施,自觉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意识。目前,已完成区内131家企业的环保核查“体检”工作,其中排污许可企业64家、混凝土搅拌企业17家、汽车销售及修理企业27家及其他单位23家,并全部出具“体检报告”。

二是提升执法温度,赋能企业节本降耗。创新建立服务型监管体系,有效规避企业在生产加工端环境污染风险隐患,助推产业链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有效推动园区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以云南盟生药业有限公司为例,在环保专家指导下,企业对其生产用燃油锅炉升级加装节能设备,不仅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每年还能节约经营成本30余万元。

三是克服二元对立,寓服务于整改之中。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为企业量身制定合规性“体检报告”,既给企业留有充足整改空间,又克服了执法人员合规性认定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形成了“政府+企业+机构”共同发力、稳固协调的三方关系,在提升监管时效的同时,提升了企业认同感和社会参与度。据不完全统计,较建立环保服务新机制以前,问题发现数量提升47%,工作效率提升44%。

编辑:段秋睿    责任编辑:栗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