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典型案例 正文
案例二:生态友好型示范工程—— 中老铁路打造呵护 青山绿水“钢铁新丝路”
经开区融媒体中心    01-19 14:26:51

中老铁路是第一条以中方为主投建、全线采用中国生态标准的绿色低碳电气化国际铁路,全线建有477座隧道和桥梁,占全线总长度的63%,桥隧比达87%,作为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环境协调、景观和谐、文化融合的国际铁路交通工程,中老铁路将“钢铁科技”与“绿色保护”有机统一,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发展提供了生态友好型“示范样板”。中老铁路的生态标准是我国由商品流动等要素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我国高铁继工程技术标准走出去后,生态友好型设计理念在海外又一次成功实践。

主要做法 

优化方案,构建保护环线。坚持环保与建设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建设方通过比选东、中、西三大走向60余个路线方案,从1.4万公里备选线路中精挑细选,不惜增加造价、延长工期、提高成本,展现出“人不负青山”的绿色守护理念。为沿线站点“个性定制”绿化方案,如元江站,设计种植80棵芒果树,打造出一个色彩艳丽、果香四溢的“果园”车站,又陆续营造出“滇中胜景、林海茶韵、傣族风情、绿色森林”等环线景观。

爱护江河,共享碧水蓝天。中老铁路横跨元江、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4大水系,需新建301座跨江大桥,为保护沿线珍稀野生动物,工程师们绞尽脑汁。比如,为避免混凝土、焊花等掉入江河之中,在元江特大桥、阿墨江特大桥、澜沧江特大桥,采用了挂篮悬灌法、托架现浇法等施工工法。为保护南腊河的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量,建设方加强了环境监测、繁殖期避让、枯水期调控、雨污分离等措施,并每年定时生态补偿增殖放流,从而预防或减缓施工对保护区影响。

建隧穿山,留住青山绿地。中老铁路穿越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三大山脉,纵贯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三大森林系统,为此建设者采取调整斜井和减少掘进面等施工方法,克服隧道“三高”(高地热、高地应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跃”(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地热水环境、活跃的外动力地质条件、活跃的岸坡浅表改造过程)等地质特征,新建隧道176座,总长609公里,占全线总长59%。沿线栽植苗木4910.6万株(灌木4906万株、藤本约1.7万株、乔木约2.9万株)构建起中南半岛上绿色长廊。

赋能科技,推动绿色发展。全线采用三维可视建模、智慧工地云平台;自主研发废渣处理系统,将废渣压成饼状基材用于工地便道维修;结合五级沉淀池技术,推动废水无害化循环利用,日均节约冲洗用水100吨以上。针对沿线雨旱交替、暴雨频发等环境特征,优选植物种类和配置模式,优化路基边坡绿色防护,首创“海绵车站”建设标准,使站前广场、生产生活区实现了雨水收集、安全排放。

礼让象群,构建融合共生。为避开亚洲象活动区域,设计者在野象谷站两端分别新建勐养隧道和西双版纳隧道,施工中采取方案比选、延长隧道、以桥代路等方式,直接从山体内部下穿野象谷自然保护区,创新研发钢绳护栏+声光屏障,有效减少列车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实现了“隔窗见景、下车进林、互不干扰、人象同行”的和谐场景,成为铁路建设与生态环境融合共生的新典范。

实践效果

节能减排显成效。全线设计为绿色环保的电气化国际铁路,尤其在站房建设中突出低碳理念,全程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节能环保措施。在建筑墙体、屋顶材料和雨棚建设等环节,充分运用自然光照明,辅助高效节能灯及智能控制技术,站房节电配置率80%以上、节水配置率100%。

绿化景观全覆盖。中老铁路国内段途经20处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水产种质保护区,涉及近百种国家级保护物种。全线平整恢复用地近5000亩,绿化面积达307万平方米,绿化工程261万平方米,沿线绿化覆盖率100%,呈现“四季常绿,一站一景,植绿不止,春山可望”的生态景观,给旅客乘车带来了难忘体验。

生态优先促旅游。只有下好生态“先手棋”,方能唱好旅游“重头戏”。中老铁路跨越国内外十余个重要人文旅游景区,成功保护了沿线珍稀动植物种群。截至2022年1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首月发送旅客67万人次,美如画的沿线风景将为昆明等沿线城市带来年均近1000万的客运增长,也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友好型发展理念作出了生动诠释。

编辑:段秋睿    责任编辑:栗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