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题为“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群众性科技活动,推动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昆明市精神病院结合行业特点,围绕精神障碍开展关于精神卫生科学知识的科普系列宣传,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与你相伴每一天的睡眠。
睡眠是一种意识相对不清以及随意运动肌肉处于静息情况下的生理状态,需要进行周期性循环睡眠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体复原大脑对白天的经历,进行整合和巩固(记忆、学习),是人的一种普遍存在的自然休息状态,所以说我们并非为了睡眠而睡眠,而是为了第二天能保持清醒和活力。
有数据显示
人生的三分之一都在睡眠
可以说睡眠的好坏
密切关系着每个人生活质量
一、睡多久才足够
婴儿——时间最长,要16小时;
幼儿——夜间12小时,白天2-3小时;
儿童——5-10岁的每晚需10-12小时睡眠,10-12岁的每晚需8-10小时睡眠;
青少年——每天8小时睡眠;
成年人(31-60岁)——男性6.5小时,女性7.5小时;
老年人(>60岁)——日间0.5小时,夜间5.5-7小时。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睡眠质量与睡眠时长无必然联系,因人而异,不能笼统的以睡眠时长来评定个人的睡眠质量。
二、常见的睡眠类型
受个人生活的环境、身体质素、性格或职业等因素影响,会形成不同的睡眠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
——早睡早起
晚上很早便卧床,23:00左右入睡,每天大约早上6:00便自然清醒。这种睡眠的循环通常有一定的规律,充分的睡眠时间处于深沉状态,可以使身体彻底地得到休息。
——晚睡早起
有的人习惯了夜睡,又或者因工作或娱乐的缘故,睡觉的时间比较迟,身体相当疲倦,所以较易入睡,一旦入睡便很快进入深沉睡眠形态,可以使身体彻底地得到休息。
——早睡晚起
这种类型与早睡早起的相同之处就是很早就寝,但睡眠品质不是很好。尽管身体已经躺卧在床,却很难入睡,这正是处于浅度睡眠及很难进入深度睡眠的典型。熟睡的时间较短,彻夜睡眠又浅,因此不能获得充分的放松及休息,所以需要更多睡眠,补充深度休息之不足。
——晚睡晚起
不到凌晨二、三时不睡觉,日间最少要过了中午才起床。这种类型因为休息时间倒乱,起床后许久精神不好,往往会有脑筋模糊、事事提不起劲,活动能力低的特征,多数人还会有睡眠不足的感觉,上午会感到头脑不清,下午会稍好转,有些人则要到黄昏左右情况才会好转。
三、关于睡眠障碍
睡眠与觉醒的平衡调节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命活动,它不仅受机体内在因素影响,更与自然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诸多精神及躯体疾病都与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密切相关,而睡眠障碍也是日常就医行为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它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原发性疾病,也可继发于某些精神或躯体疾病。
其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七类:失眠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嗜睡性疾病、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和其他睡眠障碍。其中,失眠障碍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别,主要表现为长期对睡眠质量及时长感到不满,并过分担心后果,是一般人群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常与精神心理疾病相关。
四、失眠障碍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主要针对纠正失眠的维持因素中的不良行为和信念,是失眠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其原则为在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睡民健康教有的基础上,酌情给予镇静催眠药物。由专业医生或药师按个体化、按需、间断、足量给药。连续给药一般不超过4周,如需继续给药,需每个月定期评估。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光照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疗法等。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失眠具有悠久的历史,既有药物治疗也有非药物治疗。失眠在中医学中常称为“不寐症”,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常见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按摩、健体操等。
睡眠卫生。掌握睡眠卫生知识,通过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减少或排除干扰睡眠的各种情况,以改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陆林等,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12
2.郝伟等,精神病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昆明市精神病院 科教科 张炳奎、办公室 黄兰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