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科普 正文
昆明市精神病院2022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知识系列宣传之二——精神障碍治疗的认识误区和常见方法
昆明市精神病院    06-01 17:15:35

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主题为“走进科技 你我同行”,主要任务是通过组织群众性科技活动,推动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昆明市精神病院结合行业特点,围绕精神障碍开展关于精神卫生科学知识的科普系列宣传,今天我们来看看关于精神障碍治疗的认识误区和常见方法。

昆明市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市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约维持在16.5%,但广大市民对于这个疾病的科学知识却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很多人的不愿甚至不敢接受正规治疗以致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来看看下面这些常见的认识误区你中了几条。

误区一:抗精神病药物有成瘾性

一些患者担心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成瘾、有耐药性等,常常自行停药进而导致病情复发。其实多年的临床经验已经证实,按照医嘱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是不会出现依赖或成瘾的,相反突然停药会让身体产生撤药反应,对神经产生影响,所以如果患者需要减药,应当精神科医师指导下缓慢减量,不能自行突然停药。

其实长期服用是相对安全的,但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抗精神病药物也一样,所以在用药后需要定期检查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等指标,若感到不适也需要及时就医反馈。

误区二:心理治疗可以治愈一切问题

在一些大众的认知中,有时候把心理咨询和专门的心理治疗混淆了,专门的心理治疗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各个病期的患者,只能对有些患者谨慎而有限度地使用,更不要说心理咨询了。更要强调的是心理治疗的错误应用不但不能帮助患者,反而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或加重病情,特别是对严重的或内源性抑郁往往不能单独使用心理治疗,需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而一些精神障碍的急性期也不适宜使用心理治疗,如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一般不适用心理治疗。3误区三:精神科工作人员会用“电”罚患者     这种误区可以说是当下最“污名化”的一种误区了,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影视剧对类似情节的描述,导致大众已经形成刻板印象。其实这不过是精神科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脑深部刺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等,这种治疗方式均是运用专门的医用治疗设备,由专业的人员操作进行治疗,是经过反复临床证明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绝对不是像影视剧中的“电”惩罚患者。

那么在实际治疗过程中

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究竟是什么呢

主要还是以下三大类:

一、药物治疗

精神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影响精神活动,目前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其作用是对出现紊乱或障碍的大脑神经病理等过程进行修复,达到缓解精神病理性症状,改善和矫正病理性的思维、心境和行为等障碍,预防精神障碍的复发,促进恢复社会适应能力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它大致可以分为6类:

1.抗精神病药物——又称为神经阻滞剂,它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通过调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传递功能,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与各种原因引起的精神病性症状,分为第一代(典型)与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2.抗抑郁药物——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传递功能而治疗各种抑郁症状的药物,没有提升正常情绪的作用。

3.心境稳定药——又称为抗躁狂药,治疗躁狂、轻躁狂状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与抑郁交替、混合发作状态,对反复发作的双相情感障碍有预防复发作用,主要有碳酸锂和一些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等。

4.抗焦虑药——它分为两类,一类用于减轻焦虑、紧张、恐惧,稳定情绪兼有镇静、催眠、抗惊厥(肌肉松弛)作用的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可以快速缓解焦虑、紧张、惊恐;另一类为非苯二氮䓬类的5-HT能部分激动剂抗焦虑药,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多数抗抑郁药物也具有缓慢持久的抗焦虑作用,用于焦虑障碍的急性期与维持治疗。

5.催眠药——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安眠药,它可以改善睡眠障碍的不同时相,促进睡眠以治疗失眠症,提高睡眠质量。

6.认知改善药——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神兴奋剂,可以改善注意力集中障碍,用于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如苯丙胺等药物;一类是具有改善记忆衰退等。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一个社会公认的专业治疗者去帮助一个因无力摆脱痛苦或不能完全发挥其功能的人。一般来说心理治疗没有绝对的禁忌症,即使是健康人也可以做心理治疗,而目前精神科心理治疗主要针对各类神经症、癔症、人格障碍、神经性厌食、性心理障碍、适应障碍、成瘾行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障碍等。它的分类就比较复杂,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

1.按理论分类——可分为心理动力学派、认知行为学派、存在-人本主义学派三种主流学派。

2.按治疗时间分类——长程心理治疗:一般治疗时间大于3个月,常见于精神分析和分析性心理治疗;短程心理治疗:治疗时间少于3个月,一般十几次,短则五六次;限期心理治疗:在治疗之初就将治疗的时间和次数商定好,做完为止,一般情况下不会改变。常见于集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个别治疗等。

3.按治疗对象分类——个别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最常见的方式,患者是一个人,治疗者一般也是一个人,能较深入地谈及个人隐私性的内容;集体心理治疗:治疗者一般由两个人组成,面对的是一个集体,集体的成员可以是患有同类疾病或有同类心理问题的人,也可以是心理问题各不相同的人;家庭治疗:治疗的对象是整个家庭,着眼点亦是在家庭的互动模式和家庭结构上;婚姻治疗:面对的是一对夫妻,着重于夫妻之间的功能及其沟通上。

4.根据治疗媒介措施进行分类——如音乐治疗、艺术治疗及运动治疗等。

三、物理治疗

1.电休克治疗——又称电休克治疗,是使用小量电流诱发全面性惊厥发作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主要用来治疗抑郁发作,也可用于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抗精神病药导致的恶性综合征的治疗。

2.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刺激技术,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转换原理,经颅磁刺激的线圈通电后产生感应电场,线圈周围可产生感应磁场,磁场透过颅骨作用于大脑皮质,具有改变皮质兴奋性,大脑神经元可塑性及调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作用。目前经颅磁刺激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和科研领域。

3.脑深部刺激术——又称脑深部电刺激术脑起搏器治疗术,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神经外科手术方式。通过在脑的深部埋置刺激电极,直接将电刺激施加在与疾病相关的脑区内,刺激的强度、波宽、频率等参数可由脑外的刺激器控制和调整。

4.经颅直流电刺激——是由一个直流微电刺激器、一个阴极电极和一个阳极电极组成,具有改变大脑皮质兴奋性的作用。将电极置于大脑表面后,刺激器输出1~2mA的微弱直流电,电流从阳极流动到阴极,形成一个环路。一部分电流在经过头皮和颅骨时减弱,另一部分电流则穿过颅骨作用于大脑皮质,因而,它是一种非侵袭性、利用微电流调节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活动的技术,通过放置在头皮的两个电极,以微弱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

参考文献:

1、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杨德森等,湘雅精神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3

3、郝伟等,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昆明市精神病院 科教科 张炳奎  、办公室 黄兰清  供稿)


编辑:周璐    责任编辑:周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