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通讯员虞杨 李昊 “雷声大雨点小”“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自古以来,人们在云卷云舒、风停雨歇中观天象,并将这些经验用在出行、农事活动中,而如今的五谷丰登不仅来自于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其实也离不开与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为了全面了解官渡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应用气象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工作情况,6月24日,官渡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市人大代表以及区人大农业与农村专业代表小组全体成员组成调研组,在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梓诚的带领下,对区气象局服务“城市新中心”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和应用气象科技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实践成果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组一行先后来到区西亮塘湿地公园、区气象局农业试验站、安宁市红梨示范基地,实地查看了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预警机制运行情况以及应用气象科学技术对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探索等情况。在西亮塘湿地公园,调研组详细了解了现代化气象建设设施服务原理,听取了该气象自动设备是如何进行实时监测空气温湿度、光照度、降雨量等信息;在安宁市八街红梨示范基地,考察了气象科技应用实践成果,圆柱形密植栽培模式、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的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一体的高标准种植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气象技术支持获取得的效益成效;在官渡区气象局,对试验站软硬件设施设备、办公环境进行了查勘,深入了解雷达图、卫星云图、降雨量分布图等气象实况资料信息应用。随后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区气象局就“官渡区气象科技业务与服务”、“服务城市新中心 保障官渡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情况汇报,市、区人大代表就气象业务拓展,如何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精准预报、精准防旱防汛,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气象技术整合贯通综合运用、气象数字共享,预防措施方案制定,依靠气象指挥调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悉,截止目前,全区建成石虎关、董北、关上中心区社区等 3 个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按照 3*3 公里监测站网布局建成 40 套区域自动气象站,实现街道 6 要素站全覆盖;建成 8 个气象信息工作站、89 个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和 101 名的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城市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在全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建设了4套负氧离子监测站,2 个标准化人影烟炉作业点,建成覆盖社区的 100 块 LED 公 共气象电子显示屏,实现了气象信息发布最先、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衔接,为生态治理提供气象数据支持,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美官渡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座谈会上,调研组对区气象局在职能作用发挥,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生态综合治理、气象灾害预警、防灾减灾、社会治理、群众生活生产、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纷纷表示,这次调研更多的是气象知识科普学习、是科技应用知识增长、促进探索、增进了自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并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提出了意见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互通信息,加强监测,确保气象灾害预警及时、准确;要持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把气象预警纳入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做到综合会商研判,精准分析预测;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气象服务覆盖率,完善基层应急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治理;要加强汛期气象及时预警,特别是在汛期前的重要节点、重点时段,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提醒各部门相互联动,有效应对气象灾害,确保辖区群众人身财产安全;要进一步探索气象科学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把气象科学技术融入乡村振兴,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打造“1+N”产业创建模式,以气象科技应用为中心,服务农业品种培先、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注重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持续巩固成效。
区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得’ 的责任感、‘拖不得’的紧迫感,积极争取市、区级财政支持,以实际行动全力推进官渡区气象高质量发展”。
气象工作与“三农”工作、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农业受气象条件影响最敏感和依赖性最强的产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既是一项深化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生产由“靠天吃饭”向“顺天管理”转变进行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将持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决策部署,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工作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科技对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持,增强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