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义社区作为昆明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盘龙区试点社区,聚焦于精神和智力障碍群体的社交排斥问题方面,开展了“社交力”提升小组。智力障碍康复者由于自身的特点,普遍缺乏“社交力”,受到不同程度的社交排斥。社交是个人在社会里生活的必要条件;借助社交,人在社会中学习社会规则,成为一个社会人。虽然精神和智力障碍康复者在其父母的精心照料下,社交排斥的问题被暂时地掩盖了,但随着父母的老去,缺乏“社交力”的康复者的家庭照顾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家属普遍担心未来的照顾问题。因此,对康复者进行社交力康复是迫在眉睫的。
2022年6月24日,项目团队成员在尚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了第二次“社交力”提升的小组活动,经过首次小组活动的铺垫,16名组员已经掌握了自我介绍技能。本次小组主题为“很高兴认识你”,旨在提升康复者的发起谈话、表达感受的社交技能。两位社工轮流带领小组的活动,设计并开展了“晴天、小雨、大雨游戏”、共同制定小组公约、“回忆你和好朋友的故事”等多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障碍者开口讲话,只有在治愈的、信任的环境中开口说话了,康复者们才有提升社交技能的可能,哪怕是微小的细节改变,也能让康复家庭见到社会的希望和温情。
“只要思想不滑坡,困难总比方法多”。社工们端正自身的思想和态度,从优势视角去看待精神和智力障碍康复者,不把他们当作“有问题”的病人来对待,而是将其当作有发展潜力的“儿童、小学生或高中生”来看待。有的康复者表达理解能力达到了17岁高中生水平,有的康复者的表达理解能力只达到了5岁的儿童水平,但是不论是几岁的智力水平,社工们都认为其具有学习社交技能的潜能。康复者表达和理解能力低于普通人,仅仅几句很平常的对话,对他们而言有可能就存在困难,当康复者说不出口,或者听不懂时,就会心急如焚,在优势视角下,社工就需要加倍的信任和耐心,去引导康复者开口表达自我。
除了在思想和态度上正视康复者,社工们更是将耐心与优势视角转化为小组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康复者不仅有精神或智力方面的损害,有些康复者也有肢体的残疾,在游戏环节,社工们设计了节奏缓慢的、简单有趣的热身有戏,不给康复者带来任何的游戏负担;在“回忆你和好友的故事”环节,我们用康复者听的懂得话与其互动,代替了一些他们理解起来有困难的“日常对话”,例如将“你为什么想和她做朋友?”这一问题改为“你和她在在一起时最喜欢做什么”;在每个活动环节,社工们都在尽力引导康复者表达自我,社工们尽量少说,让康复者多说,只有开口,才算出发,只要出发,都能达到阶段性的终点。
“困难案主无小事,最是细节见人心”,只有在每一处细节中,才能体会到社会工作者的温暖和精神障碍康复项目的担当。当只有3岁智力的康复者在着急地、“呜呜啊啊”地说不出一个字的时候,社工耐心地、逐字地教他说出“我们好朋友是小李”;在“写出好朋友名字”的活动环节,有位78岁的奶奶尴尬地说:“我没有朋友,别人不愿意和我玩”,社工小张主动上去自我介绍并说:“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朋友,我还没有交过比我大这么多的朋友呢!”
“昆明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的逐步推进,促使社区内的精神和智力障碍康复者提升社交技能,同时加强社区和社会进一步接纳康复者群体,帮助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和社会,实现“底线正义”。(云南泽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