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如春的气候,不仅是昆明的“软实力”,也是“引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文创者在此扎根。
伴随着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文创园区落地,新旧文化融洽相处,创意和年轻的生命在源源不断地喷发活力。春城的文化“肌理”也正向着多维度发生变化。正是在这一方水土的滋养下,一股新生的力量正在悄然生长着。
「拾翠民艺公园」则是其中一根正在向阳攀升的绿藤。
跟市中心拥挤喧嚷的街道不同,「拾翠民艺公园」所在的金鼎山北路终日里保持着一种安静惬意的氛围。
步入园区,依次排开又各具性格的空间,从门头开始就透着强烈的“自我风格”,全凭喜好错落在道路两旁,毫无章法却恰如其分。
再走两步看看,发现它们各有各的可爱之处,让人在一次又一次推开门的瞬间,产生无数“想要留下”的新奇与不舍。
「拾翠民艺公园」的原址是昆明氧气厂,这个占地约1.5万平方米的“神奇”空间立志打造中国第一个以传统工艺美术、非遗民艺加创新设计为核心的综合园区。
之所以用“神奇”来定义这里,是因为设计师、插画师、摄影师、策划人……一群来自天南地北,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靠着直觉和眼缘,或许还带着些热血和冲动劲儿,阴差阳错地在这里相遇、生活,最终组成了“拾翠民艺”现在的模样。
在打造过程中,「拾翠民艺公园」并没有对原来的建筑工厂进行大规模重建,仍然保留着工业气息,色调以砖红色与白色为主。遍布园区的各色绿植花卉中和了工业风的冷峻,碰撞出一种极简又不失丰富的时尚感与高级品味。
拾翠,一个很美的名字。当下,秋光气爽,漫步园区,看草木葱茏,鲜花盛开,不由萌生出“拾得翠色作流光”的浪漫情怀。
大约在两三年前,花都君与「拾翠」的创始人陈璐女士曾有过交流。陈璐曾说:文化是需要被感知和体验的,真正想把文化产业做到实处,能落地,就必须以体验感极强的商业做支撑。拾翠的基因指向了它的归宿,就像一个文艺气息深入骨髓的“人”,随性使然,很难同时拥有攻于世故的精力和心思。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拾翠民艺公园」依然践行着这份“随性使然”。同行的朋友也感慨:希望可以遇见那些拥有自我志趣与理念的品牌,不被‘快消’、‘网红’等这些措辞裹挟,能够尽可能长久地留存下去。
城市更新并非只有硬实力的改变,也非动辄上亿资金就能唤醒活力、实现“理想城市”的愿景,而是需要人与城市、人与生活产生持续对话的关系。让生活在城市的人以一种相对有趣、轻巧且自洽的方式持续关注创造力带来的改变,并共同投身其中。
基于此,以「拾翠」代表的人们与空间,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