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处处是公园
- 漫游花都 · 普吉公园 -
地理环境,往往是一个城市构建的基础。
“北高南低、盆地错落”的基本地理格局,加之位于北纬24°附近的高原之上,不仅赋予了昆明“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优越气候条件,还将其塑造成为一座依托地理形势、融合自然风光的山水城市。
近一年来,细心的市民朋友们发现:昆明各个角落的荒地正逐渐以一种“小公园”的形式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它们就像星星一样散布在城市的缝隙里,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却更契合人们对于“绿色、生态、休闲”的需求。
这些无处不在的“小公园”,既不像传统公园、亦不像景区,而是更像《晴日木屐》中写过的“闲地”:不拘于时间和场所,偶然出现,常在市内繁华的街道之间,可以看到葫芦花、旋花、鸭跖草等杂草”。
只不过永井荷风笔下的闲地是自然存在靠人去发现,而昆明这些无处不在的“小公园”,却是人发现了这种需要,再人为设计建造而成的。
今年年初,昆明市城市管理局在全市范围内安排开展“百园建设”,截至8月15日,昆明市2022年度“百园建设”首批110个建设任务,已完成建设点位82个,正在施工点位24个,未进场施工点位4个。
按照公园的建设用地和功能的不同,今年将分别建设25个休憩交往型公园,6个运动健身型公园,2个儿童游戏型公园,4个文化展示型公园,11个优化交通型公园,38个居住品质型公园,7个学校服务型公园,以及17个服务商圈品质、提升软环境建设功能的城市公园。
本期,花都君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休憩交往型公园的代表案例——普吉公园。
普吉公园总建筑面积约9166.57平方米,主要包括公园广场、星空长廊、星云墙、花池休闲空间、雨水花园、儿童娱乐区、立体摆花造型等。普吉公园结合绿美城市、公园城市、世界春城花都、海绵城市绿地、科普宣传、运动健康、生物多样性等元素,以现代化的风格展现星空主题。
通过植物搭配以及透水铺砖、透水步道、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设施建设,突出园区的景观效果、文化特色,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园内主要采用蓝花楹、黄连木、香樟、滇润楠、球花石楠、红枫、头状四照花等乡土树种,通过红花檵木球、金森女贞球、金姬小蜡球等组团灌木以及迷迭香、攀爬月季等特色植物,共计约50多个植物品种进行栽植,以顺势而为的设计、与时俱进的改造,努力营造最美街心花园。
钱学森先生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呼吁“山水城市”的概念,提出“把微观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并把“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和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江河湖面、足够自然生态”归结为中国未来理想城市的图景。
钱老的观点与当下“以公园城市理念谱写绿美昆明建设新篇章”的发展战略可谓是不谋而合。是城市公园,还是公园城市?——对于昆明来说,或许不再是个问题。如今,城市正在成为一座大公园。
来源:漫游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