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动讲述在党的引领下边疆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描绘边疆各族群众以实际行动向党的二十大献礼,深情告白“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喜悦之情。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云南省委网信办联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西藏、新疆共8个边疆省区党委网信办主办,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报客户端、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精品制作融媒工作室策划执行并联动8个沿边省区主流媒体,联合推出融媒体联动产品《8省区网媒大联动·我在边疆望北京》。今天一起来看第五期:“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边疆治理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2015年和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对边境地区的发展稳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9年和2021年又通过回信的方式给独龙江乡的乡亲们和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送去问候,叮嘱大家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视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杰罗布位于西藏山南市洛扎县东南部的白玉地区,原本是拉郊乡群众的一处牧场。1995年,索朗群培和明久扎西2户4人来到杰罗布的马家塘牧场,开始了放牧守边、巡山护边的生活。在一次放牧中,明久扎西遇到外军,强烈地质问道:“这是我们中国的国土,谁允许你们过来的?!”却被外军带走并进行拷打。山上挖虫草的拉郊乡群众赶紧回乡里报信,最后在拉郊乡党委书记和派出所所长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才把他救了回来。“就算死了我也不后悔,因为我身后有强大的祖国。”事后,当被问及后不后悔在杰罗布放牧守边时,明久扎西坚定地说。
图为索朗群培和明久扎西扛着国旗巡边。来源:“网信西藏”微信公众号
从那以后,索朗群培和明久扎西等人经常身上揣着红色油漆、肩上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放牧巡边,每到一处就会在石头上作标记,画上国旗、写下“中国”等字样。
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自20世纪60年代,父亲桑杰曲巴和两个女儿卓嘎、央宗,在全乡仅剩一家三人的情况下,不畏艰难,秉持“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几十年如一日用抵边放牧巡逻的方式守护着祖国3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和卓嘎的女儿巴桑卓嘎毕业后也纷纷回到玉麦,为家乡作贡献。
卓嘎(右)和她的女儿。供图
受卓嘎、央宗一家事迹的感召,周边乡镇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申请迁往玉麦,加入放牧巡边的行列。在雪域高原的边境线上,以卓嘎姐妹为代表的万千守边群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着脚下的土地,靠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金厂镇金厂村,从188号界碑到193号界碑,这条来回20多公里的路,从熊光泽的奶奶开始,他们一家三代人已经接力守护了72年,累计巡边16万公里。
每隔一段时间,熊光泽都会用镰刀将界碑旁的杂草清理干净,再用蘸着红漆的毛笔把界碑上的“中国”二字描得鲜艳醒目。“从奶奶到父亲,再到我,我们一家三代都是护边员。”提起家里的两位长辈,熊光泽倍感骄傲,“奶奶没念过书,唯独会写的两个字就是‘中国’。”
清理完192号界碑附近的杂草后,熊光泽坐在一旁休息。卢朝学 摄
慢慢地,熊光泽一家三代守边护边的事迹传播开来,当地越来越多的村民申请加入巡边队伍。加上从各地来的强边固防队员,当地守护边境线的力量越来越壮大,在边境一线的村寨、联防所、卡点,党旗、国旗成为最耀眼的一抹红色。
在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边境,有一条三代佤刀劈开的边境巡逻路。5岁那年,小岩聪跟随父亲一起,踏上了巡边路。
1967年,坐落于大黑山山顶的中缅181号界桩被砸毁,岩聪闻知此事,自发组织边民排查可疑人员,为国家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提供了线索。后来,岩聪找到了界桩应该存在的位置,一笔一画为新的界桩重新涂抹上鲜艳的红色。1980年,岩聪被聘为“界务员”,负责维护西盟县勐卡镇边境线的界桩。如今,随着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机制落地生根,他变成了“引路人”,走在边境巡逻队伍的最前方。
2022年2月,岩聪的儿子岩虎前往北京参加《中国少年说》节目录制。在这个13岁少年的心目中,边境线上最美的风景线,便是家里的五星红旗。
军民一心 边境富强
云南和西藏
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
抓党建引领聚合力
促团结进步固边疆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曼厂村,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曼厂村巾帼服务队。这支20人的队伍,穿上迷彩服成为了边境村寨的守护者。当下,曼厂村的男子护村队积极参与到一线执勤堵卡工作中去了,而针对村寨特殊地理位置,巡逻成为了这支巾帼护村队最主要工作之一。
近年来,云南省狠抓“边疆党建长廊”建设,通过抓党建促强边固防、守护好神圣国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建设好美丽家园,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维护好民族团结。深入贯彻“治国先治边、治国必治边”重大战略思想,切实扛起为国守边政治责任,全力打造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新格局。云南历史性建成边境立体化防控设施,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治边格局更加巩固,边境管控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筑牢了祖国西南安全稳定屏障。
西藏军区岗巴“高原戍边模范营”巡逻分队官兵向目的地挺进。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9月,西藏岗巴“雪山红色卫士”边境一线巡逻志愿服务队行进在赴某点位巡逻的路上,“共产党员走前面!”巡逻队负责人、西藏军区某团“高原戍边模范营”营长陈祖元下达命令,军民步调一致。
傍晚,走进西藏若木新村党群活动中心,该营奴木日边防连官兵正在与村民一起开展“赞颂辉煌成就、喜迎盛会召开”主题活动。
近年来,西藏持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实施边境党建红色长廊工程,深化并坚持共学党的理论固信仰信念、共建基层组织固一线堡垒、共促民生改善固脱贫成果、共树文明新风固民族团结、共守神圣国土固边境安宁,切实凝聚起党政军警民合力稳边固边兴边的强大正能量。
奴木日边防连的连部暂时设在若木新村的党群活动中心。岗巴军地持续推进“五共五固”结对共建活动,以“两个支部一起建,两个堡垒都建强”为目标,军地党员“共学理论、共上党课、共过党日”,坚持党旗插在前哨、支部筑在前哨、党徽亮在前哨、党员战在前哨、干部炼在前哨,绘好军民共同守边固边的同心圆。
走进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委会龙利村民小组,寨门上“极边第一村”5个大字引人注目。1996年打洛江突发洪水淹没村寨,面对搬迁到镇区等方案,村民们经多次协商后选择了长驻边境。“虽然村民人数不多,但神圣国土需要人来守护。”说起当年的选择,龙利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囡掷地有声。
2020年底,一座全长112米的水泥桥横跨打洛江,村民们载歌载舞庆祝大桥通车,将其称为“极边感恩第一桥”。
紧紧抓住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契机,党群活动室、篮球场、公厕、垃圾场等配套设施在村内陆续建成,“水电路网”实现全通,村庄面貌一新。此外,龙利村还积极打造“橡胶+水果种植+农作物+庭院经济”的特色产业结构,“林中有橡胶、田里有作物、院内有瓜果”的生态经济景观带成为国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2021年1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力争用3年时间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推动形成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和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受益于近年来西藏实施的边境小康村建设,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边陲村落日喀则市定日县绒辖乡陈塘村,如今面貌一新。
“以前这里发展落后,村民收入来源单一,很多年轻人出去闯荡。但这两年村里建设越来越好,好多人又回来发展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扎根边陲,这里变得越来越稳固和繁荣。”陈塘村村委会主任达瓦扎西说。随着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边境群众也迎来新发展机遇。着力提升边境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把方便实惠送给群众,把项目资金更多向边境一线倾斜,把公共服务向边境地区延伸……
2021年底,西藏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取得新成效,624个边境小康村全面建成。
西藏着力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努力做到固边兴边富民行动走在全国前列,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一年来,西藏进一步推进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美丽边境建设,广大边民群众生活条件大幅改善,扎根边陲守护国境安宁的决心更加坚定。
(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云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