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老师,当一名好老师,当一名可以引领其他老师共同奋进的优秀老师、一名校长,这一个个人生梦想如愿成真。熊颛说,他很幸运。
熊颛,200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6月,参加西南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班学习,2006年6月毕业。从事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其间担任过班主任、语文备课组组长、语文教研组工会组长、教科室主任、昆明市第十二中学校长助理及昆明市第十六中学教学副校长,现任官渡区矣六实验学校校长。
“我的母亲是一位极富责任心的老师,她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对学生的无微不至对我影响至深,我从小就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决心以后做一名老师,教书育人,让更多的人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高考时,我所有的志愿都填报了师范专业,大学毕业后我如愿到昆十六中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从一名如愿以偿的老师,成长为一名胸怀抱负的校长,熊颛的成长先后经历了修身、修心、修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越努力,越幸运。
修身 扎实的学识是站稳讲台的根基
熊颛说,作为一名老师,最初的自己是很稚嫩的。在三尺讲台上,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并不够用,就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去听课,去向同事、向领导请教,并积极与刚毕业的学生交流。熊颛说,他慢慢感悟到,教育果真是一门艺术,需要懂得许多教科书外的东西,而“管”学生的前提还得是“懂”学生。
他说:“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热爱,要对工作充满激情,当看到一个个幼小的生命在我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道德、良知、人生方向得到引导,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得意的事情。”
由此,他讲到了一件事:一次,他从成都培训回昆,晚上九点走出机场,却意外发现班上的十几个学生前来接机,当时他被感动得一塌糊涂,“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呢?”他说,教育让人心怀慈悲,永远年轻。
在教育这片他深爱着的土壤里,熊颛像树木一样,对成长如饥似渴。他加入昆明市教科院方芳语文名师工作室,“对语文教学的领悟、对教材的设计、对教学大纲的把握、对班级管理的艺术”……名师的指引,阳光一般照耀着他,使他茁壮成长——2013年,获“第四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论坛说课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018年在“一师一优课”评比中所执教的《苏武传》获省、市、区“优课”,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优课名师”,在昆明市第八届中学“学科带头人”及昆明教学名师的评选中,课堂教学受到专家的肯定和赞赏,2018年12月,被昆明市教育局、昆明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昆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昆明市“春城教学名师”,同月被官渡区教育局评为“官渡教学名师”……
修心 用一颗芬芳的心把岁月扮成芳华
从教19年,熊颛担任了9年班主任,他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教学、德育两手抓。2014年,他中途接了一个高二的后进班,成绩和活动都排在年级最后,接手后,他发现是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影响着整个班风,熊颛一一分析,因材施教,各个击破,从课堂风格的变换,教学方法的调整,让学生更理解他、接受他,师生团结一心冲刺高考,成绩公布,全班只有一个未上本科。
熊颛说,教育跟人性、生命以及性灵、智慧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价值引领、心灵沟通、学法改善、成长陪伴。
品尝到努力的成果,让他心生喜悦,也倍感压力。他说,只有加倍努力,才不负荣誉和责任。于是,他先后进入官渡区张昌平校长后备干部培养基地、昆明市周杰名校长培养基地学习。
2015年熊颛被官渡区教体局任命为昆明市第十六中学副校长,在熊颛看来,走上领导岗位是人生的一次再出发,他全力以赴,同时,坚持一线教学,因为这能让他时刻保持清醒——一所学校要办好,关键在教师。不仅仅要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还要提升教师团队管理水平,让老师们高效而激情地团结在一起,同心同德,共同努力,让学校的健康发展拥有更强大的推动力量。事实上,他一直都在为做更好的自己积极努力:2015年8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高级研修班;2015年11月至2018年7月参加昆明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2017年10月参加昆明市第26期校长岗位培训班;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参加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第三期学习培训。
作为教师,需要明道、敬业、学习,以及有高于世俗的志气,才能有引领学子的本领,有行为世范的资本。“惟日孜孜,无敢逸豫,人生最好的贵人是谁?说到底就是努力向上的自己。”熊颛说。
修行 用教育匠人的精神谦逊前行
自从承担管理工作以来,他深入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了解、收集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梳理思路寻找出路,为有效管理做充分准备。他团结培养青年教师,对想干事、能干事和会干事的老师搭平台、压担子。同时,他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着力抓教学工作,每年定期组织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新教师师徒结对、新教师转正汇报等比赛,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良好运转。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勤学善思的熊颛,把教育教学及管理中的实践及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不断萃取,不断创新,不断提升。2004年,他撰写的论文《课堂教学语言之我见》在昆明市语文学会2004年会议上进行了主题交流。2014年在全国课题研究年会上,他以《板块教学的感性体验》进行交流,先后参与了6个市级课题、2个省级课题和1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
随着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熊颛的科研成果更加丰硕:获国家级课题“少教多学”“优秀实验员”称号,参与省级课题《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获“云南省优秀成果一等奖”,《基于“有效标准”提升中小学教师良好课堂心理环境创建努力的探索与实践》获云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论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获全国和云南省教科院比赛一等奖,参加昆明市板书设计和教学创意比赛获一等奖。2019年,他参与的《提升中小学教师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课题获得云南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他主编的《中考直通车》一书,面向全省发行……
2020年9月,熊颛去到官渡区矣六实验学校担任校长,这是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如何定位?如何将小初有效衔接?真正体现一贯制的特点?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是学校关注的重点。
在学校发展工作上,熊颛提出“兴三优”“创三特”的发展思路。“三优”是指优美环境、优良校风、优质教育。“三特”是指,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秉承“勤奋、简朴、创新、求实”的校风,“明德、博学、善思、雅行”的校训,努力培养出具有“爱国情怀、责任担当、兴趣广泛”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
学校坚持“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的德育底线,树立“德治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办学思想,力争为每一位走进官渡区矣六实验校大门的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最人性化的教育服务。针对学校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问题,学校采取“低起点、小步走”的策略,持之以恒落实“衔接、稳定、提高”,从小学基础补起,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增加阅读、写字等课程,规范、夯实学生基础,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和课后辅导的力度,经过师生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学生一次次“低进高出”的逆袭——
胸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忠诚与崇敬,不断修身、修心、修行,以过硬的专业修养与文化涵养精耕在教育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火热的大地上。熊颛说,“信任让我不敢辜负,责任让我不敢懈怠。而我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成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无怨无悔。”
心在何处,何处有风景;爱在何处,何处有感动;梦在何处,何处有未来。越努力,越幸运!(昆明信息港 通讯员夏雯 张云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