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tle":"联动 | 开放追风,到磨憨!", "content":"<p><img src="https://www.kunming.cn/zhuanti/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3/20/1836528.png" alt=""/>3月,中老边境的边陲小镇,春风吹拂。</p><p>2022年4月,省委、省政府决定由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p><p>风起磨憨,无数的追风者也聚集磨憨。开放的变化,发生在每一天,发生在每一家企业、每一个具体的个人。</p><p>我们走进风起之处,从一家云南本土律所、一家上海企业在磨憨的奋斗里,听听追风路上和变化有关的故事。</p><p><img src="https://www.kunming.cn/zhuanti/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3/20/1836529.png" alt=""/></p><p><br/></p><p style="text-align: left;">【追风者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弘石律师事务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放的磨憨,在召唤</p><p><br/></p><p>弘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主任汪卫平,清晰地记得2023年的5月31日。</p><p>那天,参加完在老挝琅勃拉邦一场海外投资论坛的他,乘坐中老铁路抵达老挝磨丁,又经公路口岸走进了中国磨憨。</p><p>“那是我第一次到磨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汪卫平语气中难掩激动。站上这片酝酿着开放能量、正在发生巨变的土地,他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召唤:成形起势的磨憨,需要国际法律服务,需要律师的力量,应该到这里设立分所,开拓东南亚业务。需要更积极主动地融入磨憨国际口岸城市的建设,如果等建设完毕再来,就要错过机遇。</p><p>回到昆明之后,他和团队立马着手相关事宜。6月份开始,他们迫不及待再次到磨憨研讨调研。其间,他们走访磨憨商户,摸底需求;紧急召开合伙人会议,对接管委会、官渡法院磨憨法庭等部门;紧锣密鼓报送申请材料,寻找场地、派驻常驻人员……2023年7月,云南弘石(磨憨—磨丁合作区)律师事务所设立,也成为磨憨首家、目前唯一一家律师事务所。</p><p>弘石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9年,其前身是成立于2002年的云南云电阳光律师事务所。一家已经拥有20多年历史、在本土发展稳定的律所,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意愿走出去?</p><p>“两件事情的发生,让我们坚定了这个想法。2021年12月,中老铁路通车运营。2022年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广阔的天地,处处都是发展的机遇,云南省、磨憨,站在了机遇的最前沿。”也是2022年,这家老牌律所微信公众号有了第一篇中英文双语的推文。当年6月,汪卫平还在公众号主笔写下了有关共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的思考文章。</p><p>他说,原来参会研讨都在听别人的故事,听别人说海外的市场,自家团队始终都在等待时机。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RCEP的生效实施,让汪卫平感到,涉外法律服务的春天已经来了。走到磨憨,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和奋斗,看到每一处发生的变化,走出去的决心也愈发坚定。</p><p>磨憨分所设立后,当地有涉外业务的企业、从事跨境运输的货车司机甚至一些老挝商户都找上门来。“磨憨的业务和昆明很不一样,客户大量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及领域许多是小额纠纷。我们不断优化、创新,推出磨憨特色的法律服务产品,量身定制、打包形式提供服务。另外,弘石律所以劳动法见长,获评云南省首批45家专精特新律所之一,因此也把涉外劳动法律服务挺在前面,聚焦优势,单点突破。”</p><p>汪卫平说,在磨憨,口岸相关的法律服务、老挝国别法律服务是重要的增量业务,要更好服务客户,必须熟悉两国海关法、国边境法律、老挝法律等相关内容。已经执业多年的他,如今也在带领团队提升语言能力,认真学习研究湄公河五国国别劳动法律等。</p><p>如今,汪卫平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磨憨,对这个边陲小镇有了更深的感情,也十分看好这里的发展。“磨憨一天一个样,南坡国际产业合作园建设如火如荼,制衣厂已经有工人在上班。弘石也在考虑到老挝磨丁继续设立分所,实现联动发展。期待更多高校能与我们深化合作,更多非通用语种和法律领域复合型人才加入,共同建设充满希望的磨憨。”</p><p><img src="https://www.kunming.cn/zhuanti/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3/20/1836534.png" alt=""/></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临港集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跨越3000公里,共享“磨憨机遇”</p><p><br/></p><p>作为上海临港集团最早一批到磨憨工作的团队成员之一,近两年的时间里,丛小粟感受着“上海力量”与“磨憨速度”的融合。</p><p>2023年7月,上海临港集团与昆明市人民政府就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建设开发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临港集团随即成立了云南磨憨沪滇产业联动发展有限公司,丛小粟在该企业担任常务副总经理。</p><p>在丛小粟看来,支持磨憨—磨丁合作区建设是一项“国家有需要、上海有要求、两地有需求”的重要任务。临港集团在园区开发运营上已积累了经验,形成了品牌,对东部地区企业的资源和发展诉求较为了解;磨憨—磨丁合作区是我国面向东盟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可以为沪滇协作,辐射南亚、东南亚地区打开新的空间。</p><p>一拍即合,迅速行动。临港集团在项目运营、东西部产业联动招商、中老铁路等项目上全面发力。</p><p>目前,磨憨磨丁跨境服务中心建设正在推进。项目涵盖办公、商业、会议中心等功能,将成为沪滇产业合作、园区共建、资源互补、双向赋能的重要承载区。</p><p>结合临港集团的招商服务优势和云南本地特点,临港集团推动上海16个区等政府机构建立联络机制,共同推进沪滇产业优先落地、高效集聚。产业研究方面,他们针对智慧口岸建设和政策制度创新,与上海高校共同开展产业研究工作。联动招商方面,配合磨憨管委会产业投资促进中心,建立政企对接、招商互动机制。积极协同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等10余家重点协会,用好进博会、南博会以及各类平台,组织了170余家企业到磨憨实地调研,与40余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引荐10家企业注册落地磨憨,并推动上海普陀区、松江区与磨憨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临港集团的团队也到东南亚国家出访调研,以“沪滇·澜湄线”班列促进沪滇两地资源禀赋、优势互补,为企业“走出去”及“引进来”铺路搭桥。</p><p>丛小粟感叹,共同发展的目标让临港集团跨越3000公里与磨憨紧密相连。今天的磨憨,路修起来了,厂房建起来了,人越来越多,开发的节奏越来越快,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支持为磨憨的火热再添一把火,不少外地企业从不认识磨憨到把磨憨纳入企业未来发展的版图。说到变化,他还谈到一个细节:与磨憨合作之初,临港集团根据每个平台公司特色选派精兵强将到磨憨工作,现在,他们已在逐步推进云南本地化的人才梯队建设。</p><p>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蕴含着无限的机遇——“东西部产业协作不是东部的单向溢出,东部企业对东南亚市场的产品也有需求。”丛小粟说,今年,他们希望挖掘更多“磨憨机遇”,与更多国内外企业共享。</p><p><img src="https://www.kunming.cn/zhuanti/upload/resources/image/2025/03/20/1836540.png" alt=""/></p><p><br/></p><p>【政府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磨憨—磨丁合作区管理委员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口岸畅 产业聚</p><p><br/></p><p>“2024年,磨憨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完成928.31万吨,同比增长13.49%,较托管之初几乎翻番,磨憨口岸已经成为云南省货运量最大的陆路口岸。2025年一季度,我们第一家木薯加工厂就要实现投产运营,预计年加工能力超20万吨,其他诸如药材加工、粮食加工、水果加工等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中。”磨憨—磨丁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产业发展和投资促进中心主任杨子贺介绍。</p><p>托管以来,磨憨—磨丁合作区依托磨憨公路、铁路两个国际口岸,把口岸建设作为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正在实施的公路口岸提升改造,扩宽老方联检楼至中方联检楼查验卡口段道路,由现状最窄处2车道拓宽至12车道,已于2024年5月27日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今年8月项目即可建设完成,届时公路口岸通行能力将由原来的60万吨增加至1300万吨。</p><p>“在口岸通、畅的基础上,我们不断提升口岸‘促’、园区‘聚’的能力。”杨子贺说,一方面,合作区抓紧推动边民互市二级市场等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通过培育二级市场,让诸如交易、结算、搬运、仓储、运输等更多的贸易环节留在本地。另一方面,正抓紧推进南坡片区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吸引更多加工制造企业落地磨憨,寻找适合在磨憨开展落地加工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商品增加值。</p><p>未来,磨憨—磨丁合作区还继续抓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围网区封关运行、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全力推动招商引资,力争产业培育取得明显成效,开放成果惠及各方。</p><p><br/></p><p>【专家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南省国际贸易学会助理研究员李韬</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磨憨口岸“产业经济”模式之变</p><p><br/></p><p>磨憨口岸以往以货物过境为核心的“通道经济”模式,如今正逐步向“产业经济”模式转变。</p><p>口岸功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货物转运,而是向“贸易+产业+服务”的复合型形态拓展。与此同时,磨憨口岸积极布局保税加工、保税维修、跨境电商等增值服务领域,形成了从口岸吞吐到腹地消化的“前岸后仓”贸易闭环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口岸的经济价值和产业链延伸能力。</p><p>不妨从四个方面,观察磨憨口岸的经济要素流动、聚合的新变化。</p><p>数字化,智慧口岸的建设使得货运车辆的验放时间大幅缩短,从原来的平均8—10分钟缩减至现在的约4分钟,通关效率极大提升。</p><p>产业化,依托“口岸+园区”的创新模式,南坡国际产业示范园开园,并吸引了12个产业项目入驻园区,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p><p>服务化,人才公寓、边民互市场及政务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已陆续投入使用,为口岸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服务保障。</p><p>绿色化,磨憨铁路口岸成功创建为我国首个获得世卫组织认可的国际卫生陆港,显示了其在绿色发展方面的积极成果和引领作用。</p><p>可以预见到,磨憨口岸将从传统的“通道型口岸”向“枢纽型城市”全面转型,实现口岸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互补互促。围绕跨境加工、国际物流、免税购物等核心业态,磨憨也将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p><p><br/></p>", "summary":"3月,中老边境的边陲小镇,春风吹拂。", "Author":"刘莹", "detailDate":"2025年03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