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团结花开 融美寻甸”为主题,以民族团结进步与红色基因传承融合为抓手,把传承红军长征精神与推动绿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做出新成效,实现乡村振兴质效飞跃,夯实民族团结和谐根基。
坚持党的领导,开创民族工作崭新局面
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
一是强化组织统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县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纳入“十四五”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巡察视察督查调研,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创建工作“一把手”工程,健全完善县乡村(社区)“三级书记一起抓”责任机制,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和民族工作委员制,提高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思想引领、党委统筹、党政同责、社会同创、全民参与的“大创建”格局。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制定《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方案》等,为寻甸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政策支撑。将高质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引领区纳入寻甸“五区一城”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以党委领导、法治保障、具体方案为架构的政策保障体系。
三是强化工作保障。全县16个乡镇(街道)均配齐民族宗教专职工作人员,村(社区)均配齐民族宗教专干177人,小组(居民小区)均配备民族宗教工作网格员1555人。
四是强化理论保障。2021年以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3次,在全县科级领导及县乡两级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培训中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修课,2021年以来,县委党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课程培训共计364期(场),培训人数92734人。
坚持发展要务,着力推动各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抓增收致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制定了寻甸县“55111”发展目标,从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城乡建设、社会民生、改革开放等领域,聚力打造“融荣与共 和美寻甸”,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建设好美丽家园。2022年-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57.69亿元、167亿元、211.2 亿元,同比增长 6.2%,分别增长5.8%、5.5%、 6.2%,增速连续三年排全市前三。2024年民生支出33.88亿元,占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二是抓强基便民。利用中缅石油管线(寻甸段),抢抓“气化云南”战略政策机遇,推动天然气大型调峰电站项目落地寻甸。积极推进渝昆高铁工程(寻甸段)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创成“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云南省肉牛产业‘一县一业’示范县”等。2021年以来,投入7844万元,打造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44个,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2个。近三年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412元和15148元、42182元和43247元、44730元和12031元,实现连续三年持续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为3.8、3.51、3.35,连续3年缩小。2020年以来,共争取中央及省市少数民族宗教资金3863万元,实施项目共计73个,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道路硬化、机耕道建设、文化活动室建设、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助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打牢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基础,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
三是抓生态文明建设。投入3058万元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600亩,建成特色经济林果高效高产示范基地500亩。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98.6%、排名全市第一。森林覆盖率达46.19%,4个河湖段入选省级美丽河湖,清水海、牛栏江及国考省考断面水质总体达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省级考核连续五年达标。
四是抓保障惠民。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积极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和省级健康县城创建,完成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室)9个,实现177个行政村(社区)“儿童之家”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6%以上。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成乡镇(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3个,适老化改造130户。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共建华东师范大学寻甸实验班,学前教育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97.8%。小升初学业水平测试优秀率、中考一级高(完)中上线率分别提升14.22个、2.48个百分点。高考本科及一本上线率分别提升3.66个、10.48个百分点,两项指标连续四年提升。推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22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发放各类创业扶持贷款28498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71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408万人。2023年7月22日—8月6日,寻甸县承办了昆明市第七届运动会。积极筹备承办2025年第十三届昆明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坚持价值引领,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全方位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一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因地制宜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成各族群众投资入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示范社12个,培育4户民品企业为互嵌式发展企业。建成城市民族工作“一家亲”工作站5个,互嵌式社区4个。建立了《寻甸县支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细则》《寻甸县“候鸟”人才招引计划》等人才引进机制,2021年10月与呈贡区、五华区签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跨区域联动协作协议》,在县城区域190个居住小区中,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小区、平安小区、红色物业小区创建,各族群众互嵌融居,和睦相处。
二是依托红色基因和绿色生态资源禀赋,打造农文旅融合旅游产业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推出“民俗之旅”“生态之旅”“红色之旅”三大特色旅游项目,拓展以“红”带“绿”的农文旅融合旅游产业链,2020年以来,共接待省内外游客约800万人次。以“千寻牧野 寻游四季”为品牌,举办全国“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高端论坛、中国农民丰收节、火把节、花山节、摸鱼节、落灯节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动380余场次,惠及各族群众60余万人次。以红军长征经过寻甸县留下的红色文化为纽带,牵头联合东川区、嵩明县、禄劝县、富民县,融合脱贫攻坚、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等工作,打造红色乡村示范走廊,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修订了讲解词,培训了一批讲解员。2021年以来,“红色乡村示范走廊”路线游客量累计90万人。
三是以东西部协作为抓手,着力加强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利用上海普陀区、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寻甸县东西部协作资源优势,大力探索推进“组团式”“订单式”帮扶模式,积极选派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校长到上海参加人力资源培训项目。近年来,从上海普陀区引入5批次共计35名优秀研究生到寻甸支教,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4名教师来寻送教。2023年、2024年,54名各族优秀青少年学生及16名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赴上海普陀区开展了以“石榴花开 同心筑梦”为主题的交流活动;30名优秀高中生赴华东理工大学参加2023年科学营交流活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11名青年志愿者到寻甸县第一中学开展为期8天的夏令营活动等。2022年来,组织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的青少年交流活动累计1200余人次,通过举办各类活动,不断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各族青少年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增长本领、凝心铸魂,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五个认同”不断增强。
四是实施沪滇劳务协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强化与上海、杭州等地劳务协作,做好外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依托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在上海建立农民工服务工作站,加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务协作,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充分利用东西协作机制,打好“高校+乡村振兴”“上海企业+寻甸资源、上海市场+寻甸产品”招商组合拳。每年为求职者推荐岗位2万个以上,引导各民族流动人口进得来、留得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
坚持固本强基,着力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
坚持把民族事务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坚决防范和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牢牢守住民族宗教领域安全底线。
一是抓实突出问题整治。全面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有效防范化解涉民族因素风险隐患比例达100%。多年来未发生涉民族因素突发事件。
二是抓实长效机制建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标准,按照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制定实施《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修正实施《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以“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为契机,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能力。
三是抓实基层能力提升。实施“基层统战质效提升年”行动,构建民族工作县乡村“三级网络”,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制”,确保民族宗教工作层层有人抓、时时有人管、处处全覆盖。
坚持示范带动,着力形成大抓全域创建的生动局面
坚持把全域创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精心打造一批传承红色基因、反映各民族互嵌交融、突出基层治理水平、彰显乡村振兴成效的示范典型。
一是拓展创建载体。以打造新时代“寻甸印象”为引领,在全社会倡导树立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选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创建省级示范单位18家;获评民族团结进步省级表彰先进个人1人,市级表彰先进集体3家、先进个人10人。2020年来,创建县级以上各类文明示范先进典型285个,引领社会各行业学有榜样、行有示范。金所街道额秧村、塘子街道小海新村获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二是深化创建内涵。结合中华传统节日和民族节庆活动,将少数民族节日作为地区的节日,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将“开斋节”“火把节”“立秋节”“花山节”“落灯节”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打造成为集文化、艺术、体育、商贸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盛会,积极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创新打造了“摸鱼节”等一批文旅结合民族文化品牌,成功举办自治县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开展了“十个一”系列活动及群众文化旅游周活动,举办文学创作、书法摄影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三是丰富创建形式。秉持“全民参与、全域创建”理念,以“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为抓手,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项示范新格局。依托全县村(社区)开展“五个先锋”创建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为契机,在全县177个村(社区)创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锋”创建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抓实民族团结。2022年来,评选出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工作上有特色、亮点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21个,“党建引领民族团结,支部带动基层创建”的全域创建常态化机制逐步建立。创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档案展、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00集联播音频、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云平台等举措,展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寻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