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融荣与共 美美石林”的创建主题,依托交通区位优越、旅游资源独特、红色资源丰富、人文资源知名等优势,全面夯实六个“锚定”,奋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石林路径”,创建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基地)328个。
锚定“全域化”战略导向,树牢“统”的思想
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县民族工作,在全县形成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印发《石林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建立领导责任、经费保障、目标考核等六大工作机制;成立专家智库平台,深化“百千万”工程、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加强干部专业能力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四个特别”的干部队伍。
锚定“人文化”需求导向,做好“凝”的文章
一是抓实宣传教育“凝心”。建立“1+1+N”宣传教育机制。实施党员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铸魂“三大工程”,开展深学细悟、阵地育人等“六大行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党员干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全面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7个主题宣讲,建设主题展览馆等8个教育实践基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汇、书画摄影征集活动;编印17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读本;建设民族团结主题广场5个。运用全媒体宣传矩阵,多渠道、多形式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正能量。
二是弘扬中华文化“铸魂”。建设一座人民的军队纪念馆等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复30个革命遗址,精心打造3条主题教育示范路线;创作和传播《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阿诗玛》等一批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精品。举办中国石林火把狂欢节、阿诗玛文化旅游节、昆明市第十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活动。
锚定“特色化”的民生导向,突出“实”的元素
一是高质量发展劲头十足。围绕全域旅游“51068”重点任务,出台《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12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70亿元;石林景区接待游客357.62万人,旅游直接收入4.21亿元;双汇生猪屠宰肉制品加工项目成功签约;雨生红球藻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石材特色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建材智慧产业园等项目正式落地。全年完成工业和信息化投资21.4亿元;创建云南省“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 7个,新增“三品一标”6 个,杏林大观园被评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石林人参果荣获全国“2023年度市场欢迎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0强”称号。
二是宜居环境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五城共建”项目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完成78个行政村污水治理,高石哨村创建为全省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持续抓好各级生态环保督察交办和反馈问题整改,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功申报省级森林乡村8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产业发展、“雨露计划”等项目61个。“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通过国家实地核查验收;完成石林卫生院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建设试点项目。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锚定“精准化”的效果导向,把握“融”的路径
一是着力构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社会结构。完成“一网四中心”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县域全覆盖;用好用活历史文物,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江苏省的六个县(旗、区、市)创建联盟开展系列活动;与云南省的陆良、永善、元阳、安宁、五华、禄劝、罗平、腾冲等县市区及西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等开展“铸牢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二是深入实施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到石林投资兴业,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231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265人;全县所有学校均实现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国家统编教材使用率100%、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100%;2019年以来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体育赛事35次;近年来组织本县学生县内外研学12万余次;接待外地学生研学20万余次。
锚定“法治化”的目标导向,提升“治”的能力
修订《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自治条例。制定施行《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条例》;认真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推进“四中心”融合建设,探索“六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造“阿诗玛”“高玛饶”等多个品牌调解工作室;常态化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化解工作,被表彰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建立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隐患动态排查机制、防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全县未发生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
锚定“品牌化”的示范导向,寻求“新”的突破
一是建设“大石林”景区。构建“一心四区八寨一环”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实施全域旅游“51068”重点任务;积极推动乡村旅游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乡村精品民宿;精心打造“石林喀斯特探秘之旅”“红色革命文化之旅”等多条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万家欢蓝莓庄园、杏林大观园农文旅融合,五棵村、大糯黑村乡村旅游,长湖露营基地等一批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产品;打造“五大”阿诗玛文化品牌项目,做好“节庆+”文章,使节庆活动成为推动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是擦亮“阿诗玛”文化品牌。成立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心,将阿诗玛文化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开通昆明地铁“阿诗玛号”文化专列,上线运营石林县全域旅游发展联盟智慧平台“阿诗玛游石林”;做优做精“五大”阿诗玛文化品牌项目,注册“阿诗玛”驰名商标,打造“小阿黑哥”“小阿诗玛”石林旅游IP形象标志;《阿诗玛》从个性走向了共性,成为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
三是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一统七联”党群联动工作机制,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中的难题;建构乡村德治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广大村民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完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的村民议事会议制度,实现多元主体共建共治;以整治“脏乱差危破”为突破口,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是创新开展执法为民的探索实践。“高玛饶”“阿诗玛”调解室案例被写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为民族地区开展司法工作提供了石林智慧。依托全县118个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和个人调解室,人民调解员335名,构建“普法+调解”模式,将“调解室”变为“普法课堂”。自调解室成立以来,受理人民调解案件3472件,调解成功2376件,接待群众咨询1.8万余人次。
五是将“人参果”变为“摇钱树”。创新发展人参果产业,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各族群众迈向现代化发展步伐。2024年,石林县人参果种植面积达17万亩,整体产量稳定在3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35亿元,“石林人参果”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果”。2024年全县专业从事人参果种植、销售、育苗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90余个,创新业态带动周边就业3000余人。形成了以石林为中心,辐射宜良、陆良、师宗、弥勒、泸西等周边市县总面积超过25万亩的种植格局,带动省内楚雄、红河、西双版纳、普洱、德宏、文山等冬季无霜地区秋冬种植突破1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人参果种植基地和集散地。2018年,石林人参果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农业农村部认证;2020年,石林人参果在亚果会上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区域公用品牌100强称号;2021年,石林人参果种子首次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船太空诱变育种项目,参加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组织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获得“15.83亿元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价值”;2022年,石林县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特色县;2023年,颁布昆明市地方标志《人参果绿色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