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晋宁区昆阳街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引领,通过系统推进湖泊治理、乡村提升改造、改善民生三大工程,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民生为本、民族团结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做好“湖”的文章 构建人水和谐新格局
昆阳街道创新建立滇池保护治理大工委机制,整合辖区32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驻区单位党组织”三级联动体系。通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明确河道管护责任清单,将3条入湖河道划成38个责任网格。2024年累计开展联合巡河126次,清理河道漂浮物5.2吨,整治排污口3处,实现“水岸共治、全域联动”。科技赋能农业。街道率先实施花卉产业绿色革命,投资8500万元建成400亩花卉产业绿色高标准大棚项目,配套水肥一体化系统、物联网监测终端等设施,实现精准控温、按需施肥。通过蚜虫预警系统、生物防治技术应用,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58%。示范基地亩均产值达16万元,较传统种植提高40%,打造出“减量增效”的花卉产业样板。
做美“村”的文章 打造乡愁记忆新载体
一是扮靓乡村颜值。机关80余名党员带头种植清香木600株,发动党员群众改造提升小花园150个,小菜园120个,小果园40个,建设美丽庭院520个,绿化美化面积2550平方米。
二是激活沉睡资源。深挖“三月三”“渔人文化节”等民俗资源,引入社会资本投资550万元改造太史村闲置农房1000余平米作为特色民宿,开发周六集市、古法扎染等体验项目。2024年鲸鱼湾风筝节期间,同步举办非遗集市、星空露营等活动,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实现“节庆流量”向“经济增量”转化。
三是构建文明生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21个村的村规民约,开展“最美庭院”评选,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培育农民文艺队12支,用乡土文化滋养文明乡风,村民环境保护参与率明显提升。
做实“人”的文章 拓宽生态惠民新路径
实施“家门口就业”行动。通过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提升改造,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40个,按人均3万元/年计算,可增收720万元以上。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甸心村整合闲置土地资源15亩发展林下经济,种植香格里拉五子菌,产值达3万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发展底气,昆阳街道通过系统实施“护水、美村、富民”工程,不仅擦亮了生态底色,更激活了振兴引擎,促进了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