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建拾萃 正文
云南滇中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经验——凝聚同心力量 共促民族团结推动形成国家级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向心力
昆明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04-02 11:23:21

滇中新区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必须依法治理民族事务”这一根本要求,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鲜明主线和“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这一重大任务,始终坚持“工业强区、产业兴城、产城融合”发展思路,把握创建方向、突出创建主题、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提升创建水平,逐步形成具有滇中新区特色的创建模式。

思想引领,凝聚民族团结强大合力

一是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头脑。充分利用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工委会、主任办公会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二是压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按照省、市工作安排,印发《云南滇中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案》《云南滇中新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以新区党工委领导班子为成员的云南滇中新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创建工作。

三是加强民族工作干部培训。积极组织各街道、社区民族干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学习培训会、云南省行政执法培训会等各类培训、活动14次,新区各族党员干部群众570余人参加。发放《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云南民族工作回忆》等书籍200余本,提升基层民族工作干部能力素质。

聚力铸魂,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印发《云南滇中新区开展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史五观五认同”教育实践方案》,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征集,收集新区各类民族团结故事8个,展现新区各民族爱党、爱国、团结、互助精神风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各民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二是深化宣传教育引导。充分利用政府机关、政务大厅、建筑工地、社区、主次干道等点位,通过广告牌、宣传海报、LED电子显示屏等载体,广泛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活动,增强各族群众的认同感。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政策解读、典型案例等内容48篇,阅读量超10万人次;积极推广“道中华”微信公众号,倡导滇中新区党员干部、各族群众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中华之美,美中华之道。

三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公办学校教师持普通话相关证书上岗;在滇中新区政务大厅、医院、机场、银行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

同心共富,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是聚焦党建引领,激发发展活力。滇中新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掘乡村经济增长点。重点围绕总部经济、农文旅融合等多种产业模式,盘活社区资源,探索“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按照“一村一策”研究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逐一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带领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实现腰包鼓起来、笑容多起来的美好愿景。

二是大力招商引资,创造就业环境。滇中新区将民族团结理念融入招商引资的各个环节,先后赴北京、上海、广州、威海、山东、深圳等地,拜访北京农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中国东方航空设备集成有限公司、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和机构,吸引企业入驻滇中新区,进一步提升吸纳各族群众就业的能力。

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滇中新区紧盯民生高频公共服务事项,通过持续抓好街道赋权工作、加强省政务服务平台各业务系统的应用推广、优化便民服务事项逐级审核办理流程、编制系统操作和业务指南等方式,多措并举提高审批服务效能、疏通办事堵点,做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紧盯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工作,按照“精细服务”要求,打造“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落实落细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开展优惠政策推送214批次,涉及55316户纳税缴费人,推送成功率96.62%。依托“网络化+民族团结”管理模式,发动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走访群众300余户,为群众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面向辖区残疾人、老年人、退役军人及妇女儿童等群体开展38场次服务活动。

四是聚焦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为民办事。滇中新区紧盯欠薪问题,累计办结投诉案件3532件,为1193名讨薪人员追回1101.3038万元工资。紧盯车辆停放困难问题,将储备地块无偿提供给社区作为临时停车场使用。紧盯安全隐患问题,检查生产经营单位3000余家、900余次,排查重大隐患76项。聚焦卫生健康关切,办理从业人员健康证18504人次。聚焦法律援助,通过联合九三学社开展送法律进园区活动,在新区政务服务大厅放置法律咨询服务机器人,邀请法律顾问每周五到大厅坐班等方式,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水乳交融,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一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推进“人才飞地”建设、“人才特区”建设、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人才计划申报、做好人才服务管理、拓展线上人才服务、促进拆迁居民就业等方式,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为滇中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新区直管区人才资源总量达1.25万人,人才密度9.4%,同比增加0.2万人,提高2.8个百分点。

二是多措并举构建互嵌式环境。积极推进拆迁安置工作,建设安置房8663套,完成安置2636套。持续做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空港经济区人民医院项目建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完善小哨街道招商依云国际片区医疗资源配置。稳步推进杉松园片区K12学校新建项目、白汉场小学提升改造项目。持续做好公租房、人才公寓管理。分配公租房5885套,吸引424户入住“云雁居”人才公寓。

三是强化基层民族工作治理。积极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月、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月等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动各民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向各族群众发放《信访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各类法律法规宣传品5400余份,组织培训、集中宣讲888场次,涉及85870余人次。积极开展矛盾风险预防处置,严格落实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带头接访,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共计约访、接访群众43批次78人次,其中党工委、管委会领导“公开大接访”共接待群众13批次20人次。

巧用“三力”,推动青少年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挖掘特色资源,激发教育吸引力。滇中新区将汇聚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独特历史资源,将其融入校园教学。组织师生深入周边民族村落,如安宁禄脿街道的彝族聚居地,收集整理彝族服饰、歌舞、传统手工艺制作等素材,转化为校本课程内容。同时,聚焦思政课堂,组织教师深入研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学科教材,用活上好《中华民族大团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课程,在中小学开展“我身边的民族故事”征文比赛,鼓励学生讲述新区各民族互帮互助、融合发展的故事,让学生在挖掘与创作中,增进对本地各民族的了解与热爱,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兴趣。

二是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教育感染力。滇中新区各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体验日”活动,学生们身着民族服饰,学习民族传统礼仪,体验剪纸、刺绣等民族手工艺,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幼儿园则通过唱儿歌、讲绘本故事等形式,以童趣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三是构建协同机制,凝聚教育向心力。滇中新区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机制。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中华文化活动,如亲子手工制作。同时,整合社会资源,邀请本地中华文化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开展技艺培训,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华文化精髓。各学校之间也加强交流合作,共享中华文化教育资源,组织校际中华文化交流活动,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校园落地生根。


编辑:陈港    责任编辑:陈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