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云南考察时说。
云南各族儿女将鲜花种在沃土中,把繁花绣进衣襟里,让团结之花沁入各族人民心间。这些绚烂的花儿在彩云之南热烈绽放,深情讲述着云南各族儿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篇章。
斗南花卉交易市场 张雁群 摄
大地繁花·芬芳之旅连接世界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心中,马缨花是生命的象征和希望的寄托,除了“插花节”,在各大节日庆典,都少不了佩戴马缨花和穿戴带有马缨花纹样的服装;
大理白族自治州气候温和湿润,宜于花木生长。白族群众将“上关花”列为风花雪月四景之一,在白族三道茶中也融入了桂花、玫瑰等花卉食材;
藏族民众喜欢格桑花,傣族姑娘的鬓角别着一朵鸡蛋花……明代诗人杨慎赞叹昆明“花枝不断四时春”;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徐霞客感慨“滇中花木皆奇”,道出云南花卉产业独特的资源禀赋……
花卉在云南各族群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更是做到了一朵“云花”争艳全球。
2024年,云南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95万亩左右,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35万亩,鲜切花产量达206亿枝,位居世界第一。花卉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达38万人,间接就业人员超过100万人。2024年,云南鲜切花出口值7.6亿元,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鲜切花出口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制造”的浪漫正成为连接世界的纽带。
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花卉资源,云南也用各种各样的“花事”吸引着各族游客。
昆明的蓝花楹、罗平的油菜花、武定的牡丹花……云南的这些赏花胜地吸引了大量省内外各族游客前来游赏。伴随县域旅游的蓬勃发展,赏花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拓展,并逐渐与美食、赛事、旅拍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更让馥郁芬芳滋养着各族儿女的美好生活。
指间生花·花卉文化浸润文脉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花卉文化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互动中共同创造、融合发展的结果。
云南有大美,指尖生百花。云南各族人民将花绣在服饰上、浸在傣纸上、刻在银器上……在云南的许多非遗技艺中,花是最常见的素材,也是一代又一代云南各族人民真挚浓烈情感和憧憬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彝绣织就了一条从“指尖技艺”向“亿元产业”跃升的富民之路。它带动6万名绣娘增收,人均年收入从2万元跃升至4万元;它融合民族艺术与现代时尚,登上国际时装周,成功推动民族文化从乡村T台走向国际舞台。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族的传统手工造纸术已有上千年历史。勐海县勐混镇曼召村的傣纸制作体验项目受到不少人的喜爱,游客可以体验从构树皮捣成纸浆、调整纸浆、摆放装饰花瓣或绿植、淋上纸浆出水晾干到最终成品晾晒的全过程。
在大理州鹤庆县,这里的白族手艺人自唐朝南诏国时期便开始手工制作银铜器。雕龙画凤的灵动、花鸟鱼虫的鲜活、巧夺天工的技艺……鹤庆的银器不断惊艳着世界。
千百年来,云南各族儿女以花为媒,将绚丽多彩的花卉元素深深镌刻在世代相传的非遗技艺之中。这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花卉纹样,既是云南人民对自然之美的诗意表达,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绽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璀璨光芒。
团结如花·幸福生活像花一样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云南高质量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0年来,民族团结和谐局面更稳固,边境幸福村建设更美丽,云南各族人民也把生活过得像花儿一样美。
在保山市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司莫拉佤族村,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来,司莫拉佤族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2021年,司莫拉创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年来,司莫拉累计接待游客143万余人次。
在距离中越边境仅1公里的文山州马关县金厂镇罗家坪村,村民熊光泽一家三代守边的故事家喻户晓。村内家家户户屋顶红旗飘扬,道路旁“扎根边疆、心向中央”“拥护核心、心向北京”等标语格外醒目。
在普洱市,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矗立于此。从一座碑、一封信到一面旗,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云南,是我国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个缩影,也是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大观园。2024年,全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云南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个人共计48个(名),总数居全国第一位。
从雪域高原到热带雨林,从“边疆末梢”到“辐射前沿”,云南各族儿女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奋力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七彩云南绽放得愈发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