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实施“六个一”工程,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昆明样本”。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基地)3003个,其中全国示范单位22个,形成具有边疆省会特质、区域开放门户特点的创建路径。
坚持一个核心引领,把牢民族工作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两个纳入”。2024年,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创建工作9次、协调推进12次。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民族工作网络,配备乡镇(街道)统战委员143名、村(社区)统战联络员1775名,建立“月调度、季督查”机制。全省民族工作专项督查显示,基层民族政策知晓率达95%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民族工作专题培训覆盖率100%。
构建一套浸润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聚焦中华文化传承,建成河泊所、石寨山遗址等3个国家级文化地标,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230场次。聚焦价值认同培育,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组织师生实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500余批次,运行“阿诗玛”号、“春城”号民族团结主题地铁8000余趟次。聚焦文脉底蕴挖掘,编纂创建系列丛书5本,制作《团结花开 幸福春城》等宣传片6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昆明故事系列视频16部。
锚定一个共富主题,夯实民族团结经济基石。打造“8+N”重点产业集群(涵盖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文旅康养等特色领域),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依托中老铁路开通、托管磨憨的机遇,建成6个边境幸福村,带动边民增收20%。实施“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2024年至今,吸引1299家企业到磨憨考察,落地产业类项目19个。投入17.9亿元实施“十百千万”项目265个,石林等3个自治县的GDP从2012年的163.5亿元增至2024年的529.95亿元,增速超全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实施一批暖心工程,提升群众“三感”。抓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将70%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近10年教育投资年均增长9.0%,医疗实力进入全国20强。抓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实现95%自然村通硬化路。抓绿美春城建设,持续拓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后续效应,滇池沿岸生态湿地新增5000亩。
创新一个融合机制,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深化空间互嵌,2024年,改造老旧小区1509个,打造“幸福小坝”等互嵌式社区品牌8个。深化文化互嵌,打造郑和文化旅游节、聂耳音乐周等活动品牌,年参与群众30余万人次;推出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旅游线路,吸引游客3.25亿人次。深化经济互嵌,落地沪滇协作项目142个,带动就业8.6万人;培育民族特色产业,带动2万户家庭增收。深化社会互嵌,开发“城市民族综合服务平台”等微信小程序,建立协商议事委员会834个,成立城市民族工作法律服务中心,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万件。深化心理互嵌,“举办社区提案大赛”“创享计划”等活动,实施“微服务”“微心愿”3.2万次。
健全一套治理体系,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效能。建立民族政策法规动态调整完善机制,完成石林县等3个自治县自治条例修订,对现行有效的87件政府规章开展涉及民族政策的专项清理。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1876个,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个,2024年至今,开展专项普法宣传12000余场次。建立矛盾纠纷四级监管机制,2024年,调解基层矛盾纠纷4.8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