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建拾萃 正文
昆明市嵩明县:党建引领谱新篇 民族团结花正艳
嵩明统一战线    07-22 09:28:47

在滇中高原明珠牛栏江畔,汉族、彝族、苗族、回族等多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和谐与繁荣。近年来,嵩明县牛栏江镇以党建为“红色引擎”,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创新“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辖区社区治理的强大效能、驱动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和清润人心的文化暖流,绘就了一幅“党建红”引领“石榴红”的和美画卷。

党建铸魂

夯实民族团结思想基石

牛栏江镇党委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党建“必修课”,构建“理论武装+实践浸润”双轮驱动机制。依托三会一课、万名党员进党校等平台,开展民族政策法规专题学习32场次,覆盖党员干部2300余人次,推动党员干部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组建由党校专家、乡贤能人组成的“宣讲团”,通过“火塘夜话”“田间课堂”等形式,用方言土语讲透“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理念,累计开展基层宣讲68场,覆盖群众8000余人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千家万户。创新“党建+统战+网格”三网融合治理体系,全镇划分为16个大网格、218个微网格,设立“同心网格服务站”,吸纳民主党派成员、乡贤能人担任网格顾问,以精细化治理凝聚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产业共富

激活各族协同发展动能

牛栏江镇积极盘活资源,探索“农业增效+文旅增色”的产业融合路径,让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携手共进、共享发展成果。在特色农业领域,2025年烤烟种植面积达18200亩,通过“合作社统一育苗+智能灌溉+订单收购”模式,实现亩均产值提升18%,带动各族农户稳定增收;雪莲果种植面积突破8000亩,依托“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发展模式,推动雪莲果等土特产品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逐步形成“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产业链,让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紧密相连,共同致富。

文化润心

共绘文化交融多彩画卷

深挖民族文化富矿,以“一乡一品”文化矩阵促进各民族文化互鉴共融。彝族火把节、苗族马缨花节等节日节庆活动持续升级,荒田马鞍山“马缨花节”“水海鸽文化节”等IP影响力不断扩大,2025年第七届马缨花节期间,斗牛大赛、摄影展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1.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同步推出“花海徒步打卡路线”,串联马缨古道、云大马坊分校旧址等红色资源,实现“赏花+研学+红色教育”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体验中增进情感。2025年春节、端午节等节日活动充分彰显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常态化开展“开秧门”文化周、丰收节等活动,将各族农耕习俗、美食品鉴、歌舞展演有机融合,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文化盛宴,让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

服务连心

编织惠民互助团结网络

构建“8+N”志愿服务体系,8支常备分队联合N支民族志愿队,2025年开展送诊上门、助学支教、法律咨询等服务,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春节期间组织“共跳团结舞、同唱和谐歌”融情活动,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共庆新春,增进情感交融;创新“民意收集—分类处理—跟踪反馈”闭环机制,依托网格化管理、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畅通诉求渠道,发挥党支部统筹协调优势整合资源高效处理,建立台账限时销号,并通过公示栏、上门回访等方式及时反馈结果,确保群众反映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以暖心服务筑牢各族群众的信任之基、团结之桥。

如今的牛栏江镇,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竞相绽放。这里正以党建为“红线”,串起民族团结“千条线”,生动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答卷。未来,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将继续凝聚各族群众的智慧与力量,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实践在彩云之南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编辑:陈港    责任编辑:陈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