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 正文
普法“最炫民族风”,看云南
国家民委    07-29 09:44:37

“吸毒常伴偷骗抢,它的坏处说不完”“邻里关系要处好,拔刀相向不能搞”……日前,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司法局法治文艺宣传分队来到勐堆乡大牛圈二级边境联防所、帮东村,在边境一线唱响“阿数瑟”(镇康县传统音乐)普法对子。现场群众也哼起“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打着和声。一唱一和之间,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像清冽的溪水一样流淌进人们的心田。

普法工作者将“阿数瑟”民歌调子与法治宣传融合,掀起了普法“民族风”,让法治宣传更加贴近群众,实现了知法“零距离”。近年来,云南省立足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特点,走出了一条“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新路径,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宣传品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彩云之南蔚然成风。

融入民族文化,让法治更可亲

广泛流行于洱海周边地区的大本曲,是白族民间特有的一种说唱艺术,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山绿水要珍惜,白族乡愁永不忘;洱海水清大理兴,大理明天更兴旺……”年逾八旬的大本曲传承人赵丕鼎,将洱海保护、反诈等法律知识编入大本曲说唱内容,经常带着一家四代人和文艺表演队到各地以“白曲唱法”。

▲7月17日,借着彝族火把节的氛围,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司法局屏山司法所联合街道社会事务办、平安法治办等部门,走进屏山街道南街社区,为居民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法治文艺汇演。图源:屏山司法所供图

在云南,各地纷纷用“ 民族文化+普法”的形式,推动法治宣传更接地气、更入人心。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将民法典编进左脚舞曲,形成“看一场演出,学一次法律”的模式;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将织锦技艺与法治宣传结合,开发“织锦+法治”文创产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将法律知识融入传统说唱“章哈”,制作《象明山歌唱普法》短视频,深受网友喜爱……当普法和非遗、民族文化碰撞,法律条文变得亲切起来。

同时,云南还 将节日节庆作为普法好时机,让各族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学习法律知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结合火把节开展“送法进非遗集市”活动,用“哈尼语+小剧场”形式增强普法趣味性;保山市将法治元素融入木鼓节、刀杆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与法治文化宣传相结合,创作并表演一系列法治主题的文艺作品;玉溪市元江县充分利用“阿哩”文化节、“阿批突”文化节、正月十六街·彝族烟盒乐作舞文化节、哈尼十月年等节庆现场,与群众面对面进行“双语”普法,把党的政策和法律知识送到各族群众中。

融入群众智慧,让法治更可近

7月10日,普洱市西盟县人民法院调解室内,一起离婚纠纷在第3次调解后终于解决,这让承办法官赵晓玲松了口气。在案件受理初期,她就敏锐察觉到双方当事人争执背后潜藏着矛盾升级的风险——离婚案背后,牵扯着两个家族深层的复杂关系,案件处理稍有不慎,可能会激发矛盾,影响村寨和谐。

为此,在调解过程中,赵晓玲特意邀请双方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参与,并巧妙运用佤族世代尊崇的“阿佤理”作为沟通桥梁。“佤族先祖教导,‘诺言如石不可移’。夫妻纵使缘尽,但家族情谊还在,按阿佤规矩,长辈眼下过钱,恩怨从此翻篇!往后两家依然上山能同路、喝酒能同杯!”赵晓玲将法理同“阿佤理”重信守诺的核心理念相融合,耐心疏导,双方最终达成一致,两个家族间也重建起沟通的桥梁。

图片

▲普洱市景东县“德古”调解室。图源:永胜司法官微

云南省通过挖掘、转化 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智慧与经验,推动法治理念在村寨落地生根,让各族群众在从小耳濡目染的公序良俗中领悟现代法治文明。普洱市景东县整理出彝族传统调解纠纷的“德古”制度,将其与现代调解制度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楚雄州姚安县挖掘彝族史诗《梅葛》中的民俗智慧,形成非遗传承人参与的“梅葛调解”模式,提升各族群众满意度;临沧市双江县人民法院勐库法庭立足茶乡文化,创新“一杯消消气、二杯说说事、三杯谈谈心、四杯握握手”调解流程,这种“茶法融合”的实践,让矛盾纠纷调解过程充满茶香……

各地下了不少功夫,壮大基层队伍,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整合5761名“三官一师”队伍挂包到村,“法治副村长”挂钩行政村(社区)覆盖率达100%;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司莫拉村在花缘里景区的“法理花园”中加入了法治文化元素,村民、游客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将法律知识“装进”手机,轻松学法。

融入生动表达,让法治更可爱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宣传的前沿阵地。云南省 将严肃的“法言法语”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网言网语”,通过打造“网红普法”品牌,提升法律传播的穿透力、扩大覆盖面。

大理州“ 巍山法治小剧场”,以“杨主任”系列短剧剖析违法案例,剖析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根源、带来的危害以及杜绝的必要,在当地群众中掀起“追剧”热潮,点击量超1.2亿次;普洱“ 茶城森警”全网粉丝量累计达1238万,累计发布短视频4000余条,累计播放量18.9亿,短视频获赞量超过5亿,成为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普法平台;曲靖“ 罗平警方”用生动幽默的短视频,开展禁毒反诈、酒驾警示等普法宣传,在网上火爆“出圈”,成功打造拥有560万粉丝的政务新媒体标杆账号。

不但官方能“整活”,云南还鼓励支持“ 华仙大妈”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网络普法,将法律知识转化成亲切的地方话讲给网民听。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拥有长达4060公里的边境线。云南聚焦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建设各级各类法治文化阵地2300余个,打造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整体覆盖的“ 边疆法治文化长廊”,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在蜿蜒的边境线上筑起一道坚固的法治防线。2023年,云南省“边疆法治文化长廊”普法品牌入选全国普法办第三批“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十大创新案例”。

愈接地气、愈有活力、愈见实效。如今,在村村寨寨撒下的法治种子已然开花结果,云岭大地各族群众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在法治轨道上携手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坚定。


编辑:陈港    责任编辑:陈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