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县拥有云南省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备、入驻师生最多的职业教育区域中心职教新城,15所院校汇聚16.2万师生,如何让职教资源真正赋能地方发展?解决产教融合难题?嵩明县创新打造了“青年人才赋能空间”,这个不足百平米的“人才小客厅”,成为汇聚不同民族人才智慧、增进青年交往交流交融,将人才工作深度融入民族工作的创新平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产教融合发展中越扎越深。
小空间化身大枢纽
物理聚合打破产教隔阂
瞄准职教新城核心区,以“小平台、大服务”的理念集约打造多功能“青年人才赋能空间”。这个60人容量的“小客厅”被精心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在政策展示区,人才政策、创业成果一目了然;在项目交流区,校企定期开展“揭榜挂帅”技术对接;在休闲互动区,人才间的交流碰撞出创意火花;在共享办公区,青年创客拎包即可工作,满足临时办公需求。同步构建线上矩阵,通过“嵩明先锋”等平台精准推送产学研需求信息,实现“线下见面有热度、线上对接不断线”。空间启用半年,已举办人才沙龙、创业路演、首届青年歌手大赛等各类人才活动,吸引2300余人次参与,聘请10余位创业导师,发布求职、招聘信息3期,为100余名青年人才提供职业发展指导和创新创业支持,有效破解了产教资源“咫尺天涯”的困境,以“家”的氛围,增强各民族人才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党建链串起资源链
“红色引擎”驱动协同共育
成立校政企区域党建联盟,将组织优势转化为融合动能,联盟内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企业提技术难题形成“需求单”,高校提供智力支持列出“资源单”,职能部门生成“项目单”。针对电商人才缺口,党建联盟促成昆明城市学院与本地企业共建“电商人才孵化基地”,开发实战课程,培育“嵩花匠才”百余位,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创历史新高。大力支持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产业学院8个,共建专业课程141门,校企互聘兼职超过170人次,校企合作培养3万余人,真正把党建合力转化为发展推力,“双赢”局面推进校企发展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教学点连通转化链
场景创新激活双元育人
赋能空间聚焦成果转化堵点,打造全周期培育闭环。一方面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联合授课,将真实生产标准引入课堂,云南云内动力公司“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已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超千名,与高校联合承担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形成专利10余项。另一方面搭建“双场景”教学平台,由政、校、企三方合力打造的象小羽“文创冰淇淋”现代化生产基地,实现“车间即教室、课程接产业、人才促升级”的深度变革,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车间轮动教学,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开辟“青创启梦街”支持青年人才创业,配套免费住7天的“筑梦公寓”和“贷免扶补”等政策支持,吸引青年人才留嵩创业,不断强化情感联结。
服务圈营造生态圈
暖心举措涵养人才沃土
着力将赋能空间拓展为全要素人才服务生态圈。在政策端,出台人才分类认定、安居保障等一揽子新政,对高层次人才最高给予40万元补贴、人才公寓100%租金减免。在服务端,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人才专窗,各镇(街道)同步建立服务站点,形成“前台受理、后台联办”服务闭环。空间提供职业规划、技能提升、生活安居等“五项服务”,增强人才归属感。政策实施以来,校企专利转让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65%,认定人才108人,涉及人才资金补贴超百万元,一个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圈加速成型,成为一个共创、共进、共情、共融的人才空间。
从功能上的“物理聚合”到校企合作的“化学融合”,嵩明县用百余平米的“人才小客厅”,破解了15万师生与地方产业“两张皮”的难题,绘就了一幅产教融合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打造淬炼共同体意识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