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建拾萃 正文
昆明市五华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一盘棋”中唱响“团结歌”
    08-21 10:09:27

近年来,昆明市五华区莲华街道学府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社区“大党委”纽带作用,聚合社区优质资源,不断丰富“大统战”格局的内涵和外延,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深耕细作各民族群众共驻共治、共商共建、共居共学、共乐共兴的社区环境,实现了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在基层社会治理“一盘棋”中,唱响了各族群众携手并进的“团结歌”。

着力抓党建引领 

夯实共驻共治基础

学府社区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始终记在心、扛在肩、抓在手,把党的民族政策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组织安排,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党员干部的民族团结意识。把党支部建在网格(小区)上,织密“社区—网格党支部—党员楼栋长(中心户)”为主体的网格治理组织体系。建立“每月一集中、专项随时议、半年一评议”的协商议事运作机制,对网格内的党员以“定岗、定位、定责”网格服务模式,推动资源向网格集中、服务向网格集聚、问题在网格解决。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带动社区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加大对文化阵地、社区环境、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宣传、社会治理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推进社区、辖区单位力量在融合中共驻、在共治中发展。

着力抓创建提升 

营造共商共建氛围

学府社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将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双融合”“双推进”,坚持找准二者契合点,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党员学习教育相契合、与民族情感相共鸣、与群众利益相结合的方式和路径,促进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辖区内云南民族大学北院教职工住宅小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小区,结合其特点,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小区创建工作,打造了长达 70 米的“时光隧道”围墙,拓展创建载体的内涵与外延,把创建的内容方式、目标任务融合在具体的载体之中,绘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共建共享好日子”的和美画卷,使创建活动有形有感有效。联合云南民族大学工作人员及部分北院小区老教授,制定《关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特色小区会议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创建事宜。

着力抓同心文化 

打造共居共学环境

学府社区坚持以文化凝心聚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以莲花池公园统战文化主题广场为主阵地,邀请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开展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汇演。结合节庆活动,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基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提高了社区群众对国家民族政策法规的了解认同程度,提高居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政策及工作的知晓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民族议事厅”为载体,举办民族团结大宣讲活动,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议好民族群众事情。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汇聚民族团结之力,共筑和谐社区”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在丰富社区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增进邻里守望互助,深化情感认同。

着力抓自治管理 

引领共乐共兴风尚

学府社区积极发动居民协商成立业主委员会、物业委员会,增强小区治理“主心骨”,探索“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三方共管的自治管理体系,解决“无人管、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整合辖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发挥党员以及1900余名志愿者的优势,组建“党建红、温馨黄、平安蓝、生态绿、文明橙”五色志愿服务队,开展政策宣传、生态环保、关爱帮扶、医疗义诊、治安维稳、普法宣传等志愿服务1800余次,志愿服务总时长超过705394小时,人均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384小时。建立由社区党员干部、网格员、党员楼栋长及党员中心户组成的党员志愿服务队,从老旧小区改造“小切口”入手,围绕改造方案、改造范围、改造内容、改造方式等具体内容,召开“改造意愿征求会”“困难问题协调会”35次,收集居民意见建议300余条,现场答疑解惑500余人次,制定“一小区一策”改造方案,破解民生难题。2021年以来,辖区24个小区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让1623户4068位居民享受“新生活”。社区盘活了,基层治理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同心协力“一盘棋”,紧紧拧成“一股绳”,各族居民群众不仅成为服务对象,也成为服务的提供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学府社区把基层组织建设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构建多元宣传格局、搭建活动平台、加强阵地建设等方式,把社区打造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大家庭,让居民群众在各类活动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和谐氛围。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抓手,以提供“定制服务”方式实现精准服务保障,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将民生服务落到实处,把社区服务的温暖送进居民心里,持续擦亮了社区居民幸福生活底色,凝聚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编辑:陈港    责任编辑:陈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