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建拾萃 正文
昆明市石林县:“六治融合”促振兴 共绣民族团结幸福花
    08-22 10:04:00

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街道小箐村始终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将基层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结合,以政治、法治、自治、智治、德治、美治相融合的“六治融合”为抓手,促进基层治理创新提升。

政治引领统揽全局

一是高位统筹推动。石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明确了打造小箐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和“六治融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试点的“双试点”工作目标;制发了《石林彝族自治县关于探索实践“六治融合”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工作专班、细化职责任务,高位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及批示,召开专题推进会、现场观摩交流会,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为打造小箐试点村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党建引领促进。积极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小箐村党支部组织动员27名党员,提出了打造“民族团结 锦绣小箐”的目标,喊出了“不吃老本、再立新功”的口号,将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治理作为“三会一课”的重要内容。2022年,小箐村党支部成功创建成“春城先锋”示范党支部。2023年,建成小箐村党群服务中心,融入了“一家亲工作站”和党员驿站,通过不断强化党的领导,有效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发展经济带动。小箐村积极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试点村,盘活村里闲置农房,大力发展彝族刺绣、乡村旅游、特色餐饮等第三产业,培育一定规模的餐饮门店23家,刺绣加工企业40余户,从事专业刺绣人员158人,村民就地就业,就地增收。

法治保障固本利远

一是防范化解社会矛盾。抓实“网格”单元,动员引导网格长、十户长、“红袖标”志愿者,企业、商会、社会组织以及群众等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加强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生产生活、经济问题等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效处置苗头性风险问题,构筑群防群控严密防线。

二是法律服务进村入户。建设小箐村巡回审判室,定期组织法官到小箐村开展审判工作,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诉讼服务。积极推行“一村一法律服务员”制度,聘请滇石律师事务所为小箐村及村民提供法律服务,同时加强了对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的法治培训,培育了一批“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守法示范户”。

三是普法强基入脑入心。由辖区派出所、司法所组织力量,结合群众需求积极开展专题普法活动,全面增强村民的法治观念。同时,政法系统还组织政法干部深入农户家中,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帮助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自治强基激发活力

一是建立“小箐网格+三张清单”工作机制。设立小箐村网格,根据居住区域划分为刺绣街网格、共同体意识馆网格、彝寨公园网格、同心亭网格、美食街网格等5个子网格,建立网格员责任清单、网格管理制度清单、网格员考核清单等3张清单。由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任总网格长,村民小组长、党支部委员和部分村民代表任网格员,定期组织网格内党员、村民代表、退伍军人、老年协会负责同志开展村庄治理工作。在网格治理中,突出“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引导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建立联系服务工作制度。建立十户长联系制度,党员联系困难党员、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制度,成立网格员+党员+十户长组成互助小组,将及时响应与定期上门相结合,组织党员和十户长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精准服务,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治的村内治理格局。

三是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实践。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健全村级组织运行机制,规范和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推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黑榜”公示制度。实施积分制管理,出台《小箐村积分制管理办法》,以户为单位每月进行考核,利用集体经济分红兑现考核,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

智治支撑便捷高效

一是建强综治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县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探索和完善民警“警格+网格”模式,建成小箐村综治中心,实现村内连续3年零发案。

二是分类管理出租屋。由辖区派出所负责,针对小箐村出租房屋进行摸排,向社区群众宣传“通过微信申报出租房屋备案登记”相关内容,对登记过的出租屋实行分类管理,推进管理智能化。

三是安装电子门牌。在村内统一安装电子门牌,电子门牌的二维码信息包含该出租房屋具体地址及房主、租住人等人员基本信息,民警可以通过配发的“警务通手机”进行现场登记、注销、查询等操作,信息的修改和维护更加快捷,有效提升辖区出租房屋巡查效率。

德治教化涵养底色

一是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运用刺绣、文化墙绘等形式,打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示范点位。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故事汇“牢记嘱托建新功——小箐这些年”,村民用亲身经历讲述多年以来家乡发生的新变化,畅谈美好未来。

二是用制度规范行为。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文明培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挥“一约四会”积极作用,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充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相关专题讲座、文明家庭、乡风评议、移风易俗讲座等活动,让“两个共同”“三个意识”“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入群众心中。

三是强化民族团结示范带动。将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通过在主要节日举办摔跤、斗牛等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实现村内矛盾纠纷在“大三弦”的舞动中得到化解,村民的关系在摔跤斗牛的比赛中得到进一步融洽,部分村民的不良品行在密枝节的活动中得到批评和指正。同时,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编入彝族歌曲,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彝族歌”,让群众听得懂、记得牢。

美治添彩扮靓乡村

一是推进绿化美化示范创建。深入开展“美丽庭院”“美丽街巷”“美丽小菜园”创建评比,实施道路庭院美化、房前屋后绿化、坑塘沟渠治理等乡村治理行动,新建4座3A级公厕,3000平方米老旧房子进行了墙面粉刷,村内池塘种上了莲花。结合风俗民情、民族文化、生产生活特点,开展外墙彩绘、景观打造活动,让游客、村民享受优美人居环境的同时,感受体验乡愁记忆。

二是开展爱国卫生专项行动。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拆除腾退村内公共空间2000余平方米,清理“五堆”建成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共建美丽宜居乡村。

三是围绕打造“民族团结 锦绣小箐”目标,整合部门资源力量,加强项目扶持,进村道路铺设了柏油路面,建设了民族团结同心亭,村民休闲初心亭,打造了民族团结进步广场,绘制了民族团结大型墙体。结合刺绣产业发展特点,将刺绣图案以写实的手法绘画在墙面上,不仅展示了刺绣的精美、装饰了村庄,还成为游客的打卡点,治理效能在小箐村得到了具体展现。

小箐村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以“六治融合”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符合小箐村实际、满足小箐村民期盼、体现彝乡基层治理模式的好路子,打造了村民和睦友善,村内经济繁荣发展、民族文化较好传承、社会治理有序有效的小箐村,加深了各族干部群众对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全面提高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水平。


编辑:陈港    责任编辑:陈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