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青少年“筑基”工程,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近日,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阵地,精心策划并连续开展“巧手传韵 童心筑梦”系列民族特色非遗手工体验活动。通过瓦猫制作、锦扇创作、烧箔画实践及扎染技艺等多元形式,将非遗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合,引导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厚植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非遗课堂润童心 文化传承有根基
系列活动以“文化启蒙+实践体验”为主线,每场活动均设置“非遗文化小课堂”,由专业老师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向30余名社区儿童讲述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民族故事。从云南特有的“瓦猫”辟邪祈福的民俗信仰,到傣锦、壮锦、蜀锦、云锦等民族织锦艺术中蕴含的吉祥纹样与自然崇拜;从烧箔画融合绘画与烫烙技艺的独特工艺,到扎染“青出于蓝”的传统智慧,孩子们在沉浸式学习中,不仅了解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表达,更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
指尖技艺促交融 童心共绘“一家亲”
在实践环节,孩子们化身“小小非遗传承人”,在老师和志愿者的指导下,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民族艺术作品。
在瓦猫制作中,孩子们揉捏陶土,塑造出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瓦猫,感受云南民间信仰与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锦扇制作中,孩子们以“扇”为纸,粘贴傣锦布料,点缀流苏与珠饰,一把把色彩斑斓的锦扇跃然手中,仿佛跳动的孔雀舞步,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烧箔画体验中,孩子们用胶水勾线、覆贴金箔、细致扫箔,一幅幅闪耀着金属光泽的民族图案逐渐成型,在光影交错中展现非遗技艺的精妙。
在与云南民族大学“石榴红 青春映边疆”社会实践团联合开展的扎染活动中,孩子们通过绑扎、浸染,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蓝白画卷,体验“千人千面”的传统智慧,感受各民族共有的生态观与美学理念。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创意与情感,更在潜移默化中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活动现场欢声笑语不断,各族儿童在协作中增进了解,在交流中加深认同,真正实现了“在文化中交往、在实践中交融”。
校社联动拓路径 共筑互嵌新生态
此次系列活动不仅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是多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生动实践。小坝社区携手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实践团,实现“高校智力+社区平台”双向赋能。大学生志愿者将专业知识带入社区,为青少年提供文化讲解与技艺指导,同时也深入了解基层民族工作实际,为未来研究与服务积累经验。社区则借助高校资源,提升活动专业性与影响力,进一步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品牌。
久久为功续新篇 非遗育人润心田
青少年是民族团结的未来,实施“筑基”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此次“非遗+民族”系列主题活动是盘龙区打造“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品牌的重要举措。巧手传韵,非遗有声;童心筑梦,团结同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文化认同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茁壮成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未来,盘龙区将持续推出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非遗文化体验项目,推动非遗进社区、进课堂、进童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各族青少年的情感纽带,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春风化雨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