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独特的低纬度、高海拔地理位置,使得云南成为重要的花卉产区,也涌现出许多“花田喜事”。
▲ 工人对花束进行包装。
记者近日走进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开南街道贵峰社区的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玫瑰花开正艳,香气扑鼻。工人穿梭在花海中,有条不紊地采摘鲜花、切割花梗、分级、打包……最后,一束束鲜花通过便捷的物流网络,运往全国乃至全球。
“呵护美丽,传递幸福。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在产业园智能温室2号大棚,正在忙碌的纳西族员工和月华说。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考察。在产业园展厅的展台上,各种玫瑰、马蹄莲鲜切花品种一字排开。习近平总书记边走边看,一一询问品种、价格、哪些品种市场欢迎度高。
“你们这个事业搞得很兴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像高原阳光,温暖心田,给了大家更足的信心与干劲。
▲ 产业园智能温室2号大棚正在盛开的玫瑰花。
作为云南省5个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园之一, 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集花卉种植、科技研发、冷链物流、休闲观光、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园区种植玫瑰鲜切花34万平方米、彩色马蹄莲1万平方米,有玫瑰鲜切花品种48个、彩色马蹄莲品种18个,自2020年8月投产至今,累计产出鲜切花近1亿枝。
炽热的阳光穿过智能温室大棚散射玻璃顶,变得轻柔和煦。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产业规划负责人张丽辉介绍,顶棚的散射玻璃能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整,让每一片花瓣被均匀照射,确保花色一致,提升鲜花品质;精密的控制系统可以实时调节温湿度,高端水肥一体化设备可以将营养液精准输送到每株植株,让鲜花在适宜的环境中茁壮生长。
“相较其他产业,花卉产业需要的种植环境更为严苛。产业园通过轮作的方式,保证鲜切玫瑰可以全天候、全季节生产。”张丽辉说,“工业级”的种植和管理标准,使得园区鲜切花出品率稳定在90%以上,推动当地花卉产业从传统种植向智能化、标准化生产转型。通过保鲜技术,玫瑰花的瓶插期最长能达到45天。
“科技感”提高的同时,产业链也不断延伸。在产业园展销区域,玫瑰精油、香料香薰、鲜花食品等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尤为吸引人的是留住“满园春色”的一朵朵永生花。
▲ 讲解员介绍玫瑰花产品。
“去年我们引进了永生花企业,正在加快落地永生花产品加工线,打造‘丽江的花’永生花品牌、玫瑰系列产品体验中心,推出玫瑰花、马蹄莲、蒲公英等系列永生花产品。”张丽辉介绍,目前,产业园已经开发玫瑰伴手礼24类、126个单品,市场前景良好。
从产业园到市场,一枝花能销得远、卖得好,还得靠大伙儿一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
尽管已经接近正午,产业园的工人们依旧干劲十足,在一道道流程中配合默契。“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务工挣薪金、集体入股分股金,种花就是‘种幸福’,大家干劲十足,都想往好日子奔。”和月华说。
3年前,家住附近保吉村的和月华还在外务工。如今,回乡工作的她已经成为产业园田间种植组组长,每月稳定收入四五千元,旺季甚至能挣到7000多元。更让她开心的是,从产业园下班回家,骑车只要15分钟,干好工作的同时又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家人的日子和和美美。
“除田间种植外,产业园里还有包装、品控等多个工种。我们会对招聘的工人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善种植、会管护、能加工、懂花艺的本土花农。”张丽辉介绍,产业园吸纳300余名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 工人对花束进行包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产业园辐射带动驻地所在的贵峰社区种植食用玫瑰370亩、贡菊600亩,村民累计分红920万元;引导社区以集体资金入股园区彩色马蹄莲种植,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社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2.9万元。
“美丽产业”也在重塑乡村旅游格局。产业园打造了“四季花开”国家3A级旅游景区,整合传统村落、红色教育、田园风光、非遗等资源,开发咖啡、扎染、餐饮、研学等多元业态,自2024年7月底试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97万人次,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耿伟是来自内蒙古的一名丽江旅居者。爱花的她来到产业园欣赏花卉。“这里不仅能赏花、买花,还能带孩子体验研学课程,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很有收获。”她说。
如今,云南的花卉产业每年带动19万户花农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辐射带动100多万人就业创业。“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各族群众的生活就像花儿一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