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富民县款庄镇马街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民生小实事”基层治理机制优势,广泛收集并响应群众民生实事需求,汇集多方之力,为居民铺就一条“团结幸福路”。
党建引领,激发群众自治合力
马街社区将创新搭建“红色议事会”民主议事平台,作为民族团结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召开3次“院坝议事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组织党员入户走访,累计收集“民生小实事”需求建议24条,经民主决策程序,把大庄村居民小组道路硬化工程列为年度重点民生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党员干部在项目实施中冲锋在前、服务在前,用实干赢得了群众信任与拥护,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12名党员群众自发组建“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会”,全程参与工程监督与管理,其中,退伍军人党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义务承担路基平整技术指导工作,严格把控道路坡度、排水等关键指标,累计节约建设资金2万余元。通过构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既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又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共建共享,小资金撬动大民生
马街社区将民生小实事与民族团结进步相结合,通过民生小实事凝聚不同干部群众。例如,大庄村居民小组道路硬化项目采取“财政补助+集体投入+居民自筹”的多元化筹资模式,总投资21.6万元。其中,争取“民生小实事”专项补助资金6万元作为项目启动资金,居民小组集体投入15万元作为主体资金,居民自发筹资6000元,华新水泥厂免费提供水泥50吨,充分体现了“政府引导、集体主导、群众参与”的共建原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累计组织群众投工投劳150人次,组建志愿服务队负责施工保障,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形成了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成效延伸,一条路带动治理水平提升
以民生关心问题为导向,找准民族团结工作切入点。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大庄村居民小组将原本坑洼不平的土路改造为均宽4.7米的硬化道路,并科学设置2处会车点,实现了农用货车直达田间地头,农产品运输成本直降20%,彻底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晴天扬灰、雨天泥泞”出行难题。道路条件的改善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吸引3户居民新增茭瓜种植,预计年增收2万元,更激发了居民自治活力。后续自发制定《道路管护公约》,每月定期开展集体养护,形成了“建设——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实现基础设施改善与社区治理水平提升的双赢,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