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建拾萃 正文
昆明市嵩明县杨桥街道双节同庆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嵩明统一战线    10-15 09:50:25

文化是民族的根脉,节日是情感的纽带。今年国庆、中秋节庆期间,杨桥街道紧扣“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主线,通过系列特色活动,将传统节庆与现代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乡村活力,筑牢民族团结“凝心桥”,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体育为媒赋能山水

竞技运动开启文旅生态篇章

国庆期间,杨桥街道西山文化旅游节以一场环绕弥良河水库的13公里徒步竞技拉开帷幕,巧妙地将全民健身热潮引向了绿水青山之间。数百名参赛者穿梭于山林湖畔,不仅挑战了自我极限,更化身成为西山生态美景的“移动名片”。赛事设置的乡土奖品,如土鸡、核桃等,既是“绿水青山”的直接馈赠,也是“体育+生态+农业”联动模式的生动体现。这场赛事,超越了单纯的体育竞技,成为一场引领健康生活风尚、展示乡村生态底色的成功实践,为杨桥文旅经济吸引了大量人气与关注。

文化叙事共鸣情感

多元展演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节庆期间,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最强纽带。西山社区的“百姓大舞台”上,《苗岭丰收》《花山舞》等原生态苗族歌舞与《祖国万岁》《我的中国心》等家国主题节目同台辉映,勾勒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图景。月家社区的惠民汇演、文昌社区的“百家宴”则打破了现代社区的邻里壁垒,居民们以美食为介、以歌舞为桥,共叙邻里情,共话家园梦。这一系列植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与文化共情,让民族团结的基石更加牢固。

民俗活化创新体验

传统乡土智慧焕发时代新生

杨桥街道致力于让沉睡的民俗文化“活”起来、“潮”起来。西山社区设置的打磨秋、踩高跷等民俗运动体验区,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民间体育智慧的代际传承。惊险刺激的马术表演与温馨的亲子骑马体验,则为传统民俗注入了现代休闲元素。而“西山好声音”K歌大赛,则搭建了一个草根音乐与爱国情怀交织的舞台,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这种“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民俗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重新绽放光彩,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吸引点。

产业联动增效品牌

文旅融合厚植乡村发展沃土

系列节庆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驱动乡村产业的全面发展。杨桥街道以节庆为“引流”抓手,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与“销量”,并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居民与社区。游客们通过亲身体验苗族歌舞与特色拦门酒,深刻感受到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使“民族风”成为杨桥文旅最鲜明的记忆点。这种独特的文化吸引力,有效转化为消费动力与品牌认同。

月家社区通过举办“庆国庆·迎中秋”惠民文艺汇演,将舞台搭在“家门口”的大梨花农贸市场,不仅丰富了居民精神生活,更显著提升了该区域的人气与商业活力,扩大了社区的辐射影响力。文昌社区则通过“百家宴”活动,以美食为媒介,让新老居民共聚一堂,在品尝邻里拿手菜、分享家乡故事的过程中,极大地增进了邻里情感,营造出“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氛围。这种和谐友善的社区环境,正逐步转化为强大的“旅居吸引力”。杨桥街道通过盘活文化资源、联动各社区优势,形成了文化繁荣、旅游升温、社区和谐与产业兴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持续厚植着乡村发展的沃土。

杨桥街道以节庆为契机,通过赛事、展演、民俗、文旅四维联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构建了“文化赋能—产业增效—治理提质”的发展格局。下步,杨桥街道将持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以节庆活动为桥梁,持续绘就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相融共进的生动画卷。


编辑:陈港    责任编辑:陈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