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 正文
擦亮“绿美春城”生态底色 绘就民族团结多彩画卷
今日民族    10-17 11:11:58

“小小舟么水上漂,今天姐妹们来打捞,一点一点么捡在船,为母亲河、子孙后代把福造……”夕阳下的滇池波光粼粼,巾帼打捞队的大姐们一边划船,一边唱着花灯小调。两人一船,配合默契,打捞着水草、杂物和垃圾。自1988年成立以来,这支队伍怀着对滇池的深厚情感,坚守三十余载,将青春献给母亲湖,也将守护的信念代代相传。

iShot_2025-10-17_10.42.20

自昆明市启动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以来,全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以西山区、官渡区等7个县(市、区)为主体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滇池示范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生态保护、产业升级、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边疆省会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路径,为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守护“高原明珠”,提升生态“颜值”

今年春节期间,滇池绿道外海段一期试运营开放,标志着从环草海段至晋宁爬齿山段共108公里的绿道实现贯通。这条滨湖绿廊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展示窗口,更成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美好空间。

作为昆明的母亲湖,滇池在城市发展与气候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系统推进治理工作走深走实。

在科学补水方面,成立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中心,2024年累计调度牛栏江补水2.02亿立方米,显著增强水体流动性,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在控源截污方面,持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改建)排水管网282.78公里,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9座,设计日处理规模252万立方米。调整环湖种植结构,实施42.57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项目,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滇池流域790个自然村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进一步减轻入湖污染负荷。

在精准防控方面,按照“一河一策”整治35条入湖河道,常态化开展“三清”行动。2024年以来,Ⅲ类及以上优良水体河道达27条,盘龙江、洛龙河、捞渔河等14条河道创建为省级“美丽河道”。同时,完善蓝藻防控体系,打捞处理能力达83万立方米/日。“滇池清、昆明兴”理念深入人心,各族群众携手共建“魅力四射的高原明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锦绣春城”。

奏响生态富民曲,拓宽群众致富路

“今年春节假期,村里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带动消费480多万元。”滇池度假区海晏社区党委书记李龙介绍,通过“政府+村集体+企业”模式,村里引入民宿、咖啡馆、非遗工坊等业态,成立运营公司,带动村民就业增收。传统渔村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靠水吃水”有了全新内涵。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海晏村。近年来,昆明市围绕统筹好“湖、村、人”三者关系,走滇池保护治理前提下的生态化、可持续乡村振兴之路,推进滇池生态、村庄形态和产业业态“三态”协调发展,将滇池沿岸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基地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规划建设,昆明持续推进滇池沿岸重点村打造与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项目融合建设,激活环滇池沿岸乡村旅游潜力,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互相亲近。以“一村一策”方式积极参与建设46个重点村,同时,秉承“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建设137个特色村,已有18个投入运营,其中小渔村、海晏村等更是成为游客喜爱的网红打卡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推进滇池生态保护方面,持续推进滇池“十年禁渔”,各民族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水域。目前,滇池鱼类恢复至26种,水生植物达303种,鸟类达175种。

生态兴带来“产业金”,2024年,滇池沿岸46个重点村共形成景观性业态137个、消费性业态874个,全年客流量超千万,营业收入5.4亿元,吸引社会投资4.5亿元,集体经济收入1.04亿元,人均增收974.2元,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共绘团结同心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走进位于滇池畔的百草村,曲焕章旧居、“一颗印”老建筑、古寺、龙潭等10余处历史建筑均得到保护性修缮,通过挖掘曲焕章在百草村研发白药的故事、滇池金线鲃在龙潭繁衍生息的故事等,留住了“美丽乡愁”。百草村还积极组织舞龙、舞狮表演、乡村长街宴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昆明还组织开展“拾趣昆马”亲子生态跑、“用劳动汗水沁润大美滇池”劳动竞赛、“保护滇池·我在参与”环滇公益骑行、“童眼看滇池”“爱·滇池”环保主题集体婚礼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广泛发动、集中宣传普及滇池保护知识、通报滇池治理措施及成效,凝聚起守护绿水青山的强大合力,着力推动“保护滇池 全民参与”成为社会共识和共同行动,把将滇池打造成各民族共建共享的昆明“大客厅”“大乐园”的构想落实为具体实践。

立足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昆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滇池边。安宁市率先在全省提出“公园城市”建设理念,通过新城“公园+”、老城“+公园”的工作思路,先后建成宁湖公园、东湖公园、宝兴公园等7个综合公园,和田园湿地公园、纪念性公园等7个专类公园,以及40个社区公园、44个游园。以各类城市公园为平台,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昆明市还充分发挥滇池周边文物考古价值较高、博物馆集群、教育资源集中、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湿地丰盈、花卉产业绚丽多彩等优势,使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优势。发布高原明珠•黄金岸线之旅、亲近自然•生态科普之旅、多彩民族•互嵌融居之旅等10条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理念的主题旅游线路。依托晋宁河泊所—石寨山遗址、翠湖博物馆群等资源开展“文物发声”活动,依托陆军讲武堂、西南联大旧址、聂耳墓等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文物展览、文化体验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欣赏湖光山色、探寻历史记忆、体验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收获归属感与认同感,打造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新高地”,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面、提质、增效。

绿美春城,是生态的盛景,是发展的硕果,更是民族团结的美好见证。昆明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常开长盛,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繁荣,共同描绘更加绚丽的发展蓝图。


编辑:陈港    责任编辑:陈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