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融共生过程中创造了多彩的文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要深入挖掘云南文化遗产蕴含的共同历史记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9月27日,一名工作人员在位于普洱市的景迈山大平掌古茶园为游客讲解。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以文化遗产赓续历史记忆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云南很多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如,元谋人昭示中华大地上人类文明的悠久起源,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汉代文物实证边疆与中原的紧密联系,丽江古城与木府见证多民族共治共享的历史,茶马古道串联起汉、藏、彝、白等多民族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要以文化遗产为载体,系统构建云南各民族在共创中华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历史记忆。在制度化保障方面,各级政府要通过建立统筹协调、专家智库支持、动态评估等机制,加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要依托文化遗产做好历史文化宣传教育,通过开展虚拟现实(VR)情景教学、建好文博场馆、推出非遗研学路线等形式,面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故事,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以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交流
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促进了文化创新传承,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如,剑川县石宝山歌会谱写白、藏、傈僳、纳西等多民族的声韵共鸣,大理三月街汇聚了白、汉、彝等多民族的市集文化传统,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传统节庆为各族群众共享;傣族竹楼、白族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风格交相辉映,建水紫陶、鹤庆银器、白族扎染、楚雄彝绣等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成为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生动例证。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要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培养体系,通过特色文化课程开发、非遗产学研平台搭建等方式,挖掘文化遗产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和时代价值。运用数字化技术破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时空壁垒,打造“云端博物馆”等沉浸式体验空间,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技术开展“非遗守护人”系列直播,让苗绣针法、彝族漆器工艺等传统手工艺得到生动展示。通过创新开展传统节庆活动、设计文创产品等多样化形式,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加鲜活、更具内生动力。
以文化遗产厚植“五个认同”
云南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化、彰显民族精神,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五个认同”的重要资源。如,红河哈尼梯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等世界遗产,展现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滇西抗战纪念馆、滇缅公路、西南联大旧址等红色文化遗产,凝结了各民族同仇敌忾、团结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艾思奇纪念馆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哲学思考,为新时代用好“两个结合”最大法宝提供了历史借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入挖掘云南文化遗产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和伟大民族精神,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强大动力。加强对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历史通道的研究阐释,用滇王印等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物,实证云南各民族参与疆域开发、边疆建设、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昆明、大理等区域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中华文化主题展示区,在民族地区推行“非遗工坊+特色村寨”保护模式,守护好哈尼梯田等活态文化遗产,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加强对滇西抗战旧址、西南联大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保护,讲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儿女共同保卫祖国边疆、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