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创建拾萃 正文
将“铸牢”教育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昆明市呈贡区民大附小的实践与探索
民族时报    10-31 09:46:03

近年来,昆明市呈贡区民大附小(以下简称“民大附小”)立足云南多民族文化沃土,以课程为核心载体,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结构化的课程体系、体验式的教学实践以及协同化的资源整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路径,为小学阶段有效开展此项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民大附小自2018年起,前瞻性地启动了以“美好DFMC”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程开发的灵魂主线,开启了通过课程深度融入提升教育质量的系统性探索。学校先后荣获“云南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等40余项荣誉称号,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实践基础。

教师主体是课程成功的“第一动力”

学校通过书记宣讲政策、组织全体教师赴西双版纳、文山等地进行沉浸式实地调研、与民族地区学校结盟、聘请非遗传承人指导等方式,解决了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痛点。更重要的是,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将自主权充分下放,从主题确定后的内容选择、课程设计到最终执教,均倡导教师成为“课程的指挥家”,学校则扮演支持者、协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这种“给予空间、充分信任”的机制,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内生动力与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民族文化的理解者、研究者和传播者。

学生体验是意识内化的“核心路径”

民大附小始终坚持“动脑又动手”的体验式学习。无论是《剪纸里的民族》的亲手制作,还是“民族嘉年华”的亲身参与,抑或是项目式学习中的真实问题解决,学校致力于让学生在实际动手、动脑探究和情感共鸣中,潜移默化地感知中华文化的灿烂多彩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这种源自体验的认知最为深刻,是让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必由之路。

资源迭代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泉”

民大附小的资源库建设经历了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升华。早期,学校聚焦于云南少数民族(如彝、白、壮、傣)的文化研究,开发了《火一样的彝族》等课程。随着认识的深化,学校转向以“五个共同”为主题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课程群,从强调单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升华为强调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整体文化。这一转变,准确把握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确保了课程资源的方向正确性与时代适应性。

系统协同是凝聚合力的“重要基石”

民大附小有效整合了大学的高端资源、家庭的日常熏陶、社区的社会课堂以及友好学校的同行智慧,形成了目标一致、功能互补、力量叠加的育人场域。这启示大家,只有汇聚全社会之力,形成“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的共同奋斗格局,才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课堂是主阵地,课程是主载体。民大附小的实践证明,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融入、专业化的教师赋能、体验式的学生参与、动态化的资源建设以及协同化的社会支持,能够切实有效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到实处,提升育人质量。这条路径,兼具扎实的理论根基与生动的实践活力,为广大小学,特别是民族地区和多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行动参考。


编辑:陈港    责任编辑:陈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