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要闻 正文
以史为魂 铸育新人——昆明市中华小学创新“校史馆+思政课”红色基因传承模式
民族时报    11-03 11:07:36

昆明市中华小学深挖自身光荣革命历史,将校史馆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从“红色堡垒”到“育人摇篮”,中华小学始终坚守初心。如今,一座校史馆、二百余名红领巾讲解员、上万人次参观见证,学校成功将厚重的红色历史转化为强大的育人力量,为铸牢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华小学样本”。通过打造“校内展馆+校外舞台”的双轨宣教模式,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堂”,使静态的校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育人力量,让红色血脉在青少年中赓续传承,是新时代小学阶段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筑牢理想信念根基的生动实践。

iShot_2025-11-03_10.49.27

昆明市中华小学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1942年,周恩来总理指派孙起孟到云南昆明着手创办中华小学的前身——小学升学预备班,1943年正式建校。建校之初,学校即成为昆明著名的“小解放区”和“红色堡垒”,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1949年,迎接昆明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此升起;学校建立了昆明地区第一个少先队组织——新民主主义少先队;创办了宣传民主进步的《少年报》;通过“小先生团”创办“自动小学”救助失学儿童。八十二年来,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现已发展成为昆明市教育体育局直属的云南省首批一级示范学校,并通过集团化办学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为永续红色血脉,2019年起,学校精心建设校史馆,系统展示其光辉历程,并将其打造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深挖史料,让馆“立起来”

学校高度重视红色校史的挖掘与整理,成立专项工作组,广泛征集史料,走访老校友、老教师,严谨考证历史细节,确保校史陈列内容真实准确、脉络清晰、导向正确。校史馆以时间为轴,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实物资料和文字说明,生动再现了学校从“红色堡垒”时期到新时代示范学校的奋斗历程,重点突出了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创建地下少先队、创办《少年报》和“自动小学”等标志性事件,使其成为一座立体的、充满感染力的校园精神地标。

双轨呈现,让馆“活起来”

创新宣教形式,打破校史馆的物理边界。一方面,优化馆内参观体验,除了静态陈列,还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强互动性。另一方面,创造性地上演“校史剧”,将厚重的校史故事改编成适合青少年观看的舞台剧目,编排《红旗飘飘》红色历史儿童剧,在春城剧院上演十余场,使红色历史从展板走向舞台,变得可感、可触、可演,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堂”。

培养梯队,让馆“讲起来”

大力实施“红领巾讲解员”培养计划。从学生中选拔培养小小讲解员,通过专业培训、老带新、实战演练等方式,打造了一支超过200人的学生讲解员队伍。这些小讲解员利用课余时间、重要纪念日为来访的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讲解服务。这一过程不仅是校史知识的传递,更是深刻的自我教育和能力锻炼,使红色基因在讲述与倾听中实现代际传承。

开放共享,让馆“热起来”

校史馆坚持面向校内师生、校友、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开放。通过预约接待、主题队日活动、新生入学教育、家长开放日、校长国培计划等重要节庆纪念和活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截至目前,校史馆已累计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者超过一万五千人次,成为周边社区、兄弟学校乃至更广范围进行红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学校的红色故事得以广泛传播。

融入日常,让馆“实起来”

将校史馆资源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其作为少先队活动、思想政治课、语文课、历史课的重要实践基地,开发系列校本课程。通过“看校史、讲校史、演校史、悟校史”系列活动,使红色教育常态化、生活化,引导学生在了解学校光荣历史的过程中,自然生发出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


编辑:陈港    责任编辑:陈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