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从《联大往事》看昆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密码与实践路径
昆明信息港    05-29 12:38:55

  近期,云南原创话剧《联大往事》在清华园落幕,舞台上的联大师生与台下的青年学子在时空交错中完成了一场精神对话。从西南联大 "刚毅坚卓" 的精神基因,到如今昆明在新质生产力赛道上的奋力奔跑,昆明这座城市始终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探索着创新发展的独特密码。这场演出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折射出昆明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如何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在 "六个春城" 建设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西南联大在战火中铸就的教育丰碑,本质上是创新精神与民族担当的融合。这种精神在昆明的城市血脉中延续,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底色。《联大往事》中呈现的 "在茅草屋里求真理" 的场景,与昆明如今在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突破形成奇妙呼应 —— 当年联大师生在极端艰苦条件下推动学术创新,今日昆明科技工作者在滇池之畔攻克技术难关,两者都诠释了 "精神赋能生产力" 的深刻逻辑。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根基在于文化土壤。昆明将联大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体现在对 "六个春城" 建设的顶层设计中:以 "历史文化名城" 建设为抓手,激活文化创意产业;以 "国际大健康名城" 为目标,推动生物医药技术突破;以 "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为定位,在数字经济领域抢占先机。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历史对标,而是将 "刚毅坚卓" 的精神内核融入产业创新的实践,让文化基因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 "精神引擎"。

  《联大往事》中 "教育报国" 的理念,在今天的昆明转化为 "人才强市" 战略。昆明通过 "春城计划" 等人才政策,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落户,同时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让 "联大旧址" 成为 "创新摇篮"。这种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数据显示,昆明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超 20%,数字经济规模突破 5000 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昆明的经济结构与城市能级。

  《联大往事》的清华之行,本质上是一次对创新基因的溯源与激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昆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一是强化创新生态,借鉴联大 "学术自由、兼容并蓄" 的办学理念,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创新环境;二是深化开放合作,依托 "一带一路" 倡议,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创新枢纽;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将 "联大精神" 中的人文关怀融入城市发展,让新质生产力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从西南联大的茅草屋到昆明高新区的实验室,从战火中的求学路到数字时代的创新潮,昆明的发展轨迹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 —— 以精神为魂、以创新为翼。《联大往事》的巡演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昆明这座承载着历史荣光的城市,正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 "春城故事",让 "刚毅坚卓" 的精神火种,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燎原成势,照亮更加辽阔的未来。(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陈秋月)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