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让乡街子成为昆明文旅“金名片”
昆明信息港    06-06 09:27:08

昆明市农业农村局近日透露,今年将推进54个农文旅融合发展村建设,这是继滇池沿岸46村改造后的新一轮“百村行动”。曾隐匿城郊的乡街子,正经历从传统市集到文旅地标的蜕变,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

作为本土文化的鲜活载体,乡街子承载着青石板路上的吆喝、竹筐里的时令果蔬、老茶馆的茶香等集体记忆。随着城市化推进,传统市集一度面临业态老化困境。但昆明以创新为笔,在保护与发展间精准落子:既保留“逢集必赶”的民俗肌理,又注入文旅融合内涵,让古老市集焕发生机。

蜕变中的创新实践可圈可点。呈贡斗南花市引入智慧管理与区块链溯源,让鲜花交易更高效安全;晋宁沙堤村的乡街子则化身非遗展示窗口,剪纸、刺绣、扎染等文创吸引年轻人。通过“数字化赋能+文化IP孵化”,乡街子从单纯交易场所变身集购物、体验、观光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传统“烟火气”与现代“时尚感”相得益彰。

这场蜕变带来多重效益,晋宁小海晏村带动周边就业,村民收入显著增长;官渡古镇的非遗主题市集让瓦猫、云子等文化符号通过短视频“破圈”。更深远的是,充满地域特色的市集场景正在重塑城市形象,让游客触摸到昆明在传统与现代间从容行走的智慧。

然而,挑战并存。部分乡街子出现过度商业化,传统业态受挤压;客流高峰时管理压力凸显。破解之道或在“分类保护”——对核心民俗区域实施业态准入,对衍生服务鼓励创新。如斗南花市划定“传统业态保护区”,让花农摊位与文创空间和谐共存,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望未来,乡街子有望成为昆明文旅“金名片”。5G、VR等技术的应用,正让市集突破时空限制:线上虚拟市集、数字非遗展等形式,让昆明记忆走向更广阔天地。当乡街子串联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便形成了独特的文旅生态。

从晨曦中的农产品交易到夜幕下的文化地标,乡街子的蜕变证明:传统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以创新为舟、民心为舵,昆明正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市集场景,向世界诉说着文化自信的故事。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延续着城市根脉,更在时代浪潮中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评论员 郑卓)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