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篆新农贸市场,永远是昆明最鲜活的注脚。摊主嘹亮的吆喝穿透氤氲的水汽,大爷大妈指尖划过水灵灵的瓜果,讨价还价声里流淌着最本真的市井温情——这是春城根植于生活的“烟火气”。然而,当你驻足细看,熟悉的喧嚣中正悄然生长着“未来感”:入口处的智能大屏滚动着实时菜价与溯源信息,摊位上精准的智能电子秤吐出的二维码小票,手机轻轻一扫,一颗青菜的“前世今生”便清晰呈现;轻点APP,新鲜食材便能跨越街巷,准时送达家门。这并非科幻场景,而是今日篆新,是昆明高质量发展在最贴近民生的菜篮子工程上投射的生动光影。
篆新的蝶变,远不止于电子秤替代秤杆、屏幕取代小黑板。它是一场根植于烟火、服务于民生的深刻变革,精准切中了“六个春城”建设的核心诉求:
“效能春城”的民生答卷:线上线下的融合,打破了时空限制,让“买菜”这件事变得前所未有地高效便捷。上班族不再为抢菜发愁,摊主也拓宽了销售渠道,市场运营效率显著提升。
“绿美春城”的舌尖保障:透明的溯源体系,让食品安全从模糊的承诺变为可视的凭证。每一份食材背后的种植、检测信息触手可及,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是对“绿美”最直接地体验。
“幸福春城”的温度传递:科技的应用,非但没有冲淡人情味,反而在效率提升中释放出更多空间。摊主与老主顾的交流依然热络,而科技则默默守护着这份信任与安心,让日常的“菜篮子”拎得更稳、幸福感更实。
“开放春城”的微观实践:数字技术的引入,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姿态。它连接了生产者与消费者,连接了物理市场与数字空间,让这个传统场域融入了更广阔的经济循环。
这看似微观的“菜场革命”,正是昆明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民生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它没有追逐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将“新质”的种子,精准播撒在“烟火”最旺盛的土壤里。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支付等新要素的注入,重构了传统农贸的交易模式、管理流程和消费体验。其结果,是“质”的提升——运营更高效、食品更安全、体验更便捷;更是“新”的动能——催生了智慧农贸新业态,激活了数据价值,为传统产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这生动诠释了昆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义:创新并非空中楼阁,它必须服务于人,落脚于提升实实在在的生活品质。
篆新农贸市场的智慧升级,正是昆明高质量发展路径的一个精妙隐喻。它向我们揭示了这座城市的“创新密码”:高质量发展,本质是“烟火气”与“未来感”的有机融合,是传统底蕴与现代科技的相互成就。昆明没有为了“未来”而牺牲“烟火”,也没有固守“烟火”而拒绝“未来”。它选择了一条以科技赋能民生、让创新温暖生活的道路。在这里,冰冷的数字技术有了人情的温度,市井的烟火气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展望未来,当“新质生产力”的浪潮持续奔涌,昆明的发展图景将更加清晰:一座城市的高度,不仅在于摩天大楼的耸立,更在于寻常巷陌间,科技如何润物无声地提升着每一位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篆新菜场里那交织的吆喝声与扫码声,正是春城迈向“实力春城”“文化春城”“开放春城”的坚实足音,也是一座城市对“幸福”最朴素也最深刻的诠释——让最日常的生活,成为高质量发展最温暖的注脚。(评论员 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