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循环经济: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注脚
昆明信息港    06-09 10:19:24

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指标的攀升,更是一种将绿色与发展、民生与治理有机统一的生活哲学。近期,《昆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将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写入城市治理框架,“互联网 + 二手” 模式与新能源电池产业共同出现在昆明的发展蓝图中。

二手商品流通试点绝非简单的垃圾处理举措,而是昆明对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解读。当西南铜业通过工艺革新实现废水零排放,当新能源电池企业构建起 “生产 - 回收 - 再利用” 的闭环产业链,已使昆明敏锐意识到: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资源利用方式的重构。《细则》中 ,“鼓励搭建大件垃圾二次流通平台” 的规定,正是将城市生活垃圾转化为 “城市矿山” 的关键一步 —— 通过 “互联网 + 二手” 模式,旧家具、旧电器等大件垃圾经消毒、翻新后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既减少末端处理压力,又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 “变废为宝” 的思维,与新能源电池产业中正极材料回收技术异曲同工,共同构成昆明新质生产力的 “绿色双轮”。

循环经济理念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各领域。“产业高地、实力春城” 不再局限于生产规模扩张,而是强调产业链的绿色韧性 —— 从铜冶炼的智能工厂到电池材料的回收体系,产业竞争力正与资源循环效率深度绑定;“高原明珠、绿美春城”建设中,滇池生态修复与城市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形成生态闭环,大件垃圾二次流通平台更成为 “绿美” 理念的生活实践,让市民在参与旧物交易中深化环保意识 ;“投资沃土、温馨春城”则因循环经济项目的落地,吸引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入驻,昆明连续多年营商环境榜首的成绩,正源于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独特魅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细则》中, “保障环卫职工合法权益” 的条款将城市保洁体系与循环经济从业者纳入统一保障框架,既提升环卫工作的社会认同,又为二手商品流通培育专业人才队伍。当环卫职工同时成为旧物回收的 “城市分拣员”,当社区居民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实现闲置物品共享,这种全民参与的循环模式,正成为昆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对比当下热门的低空经济、智能算力等未来产业,循环经济看似传统,却蕴含着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变革 —— 当城市从 “生产 - 消费 - 丢弃” 的线性模式,转向 “精准生产 - 适度消费 - 资源再生” 的循环模式,其竞争力将体现在资源利用效率的本质差异上。《细则》中 “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融合” 的规定,正是在构建这种新型城市资源运营体系:通过大数据优化二手商品流通路径,用人工智能识别可回收物价值,让每一件旧物都成为城市发展的 “绿色资源”。将二手商品流通试点视为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抓手,将民生细节与产业升级、城市治理深度融合的思路,正是昆明破解未来城市发展密码的核心所在。

从滇池之畔的生态修复到社区角落的旧物交换,从工厂车间的智能生产到物流网络的 “互联网 + 回收”,循环经济的理念渗透城市肌理。二手商品流通试点与新能源产业、数字经济等共同构成发展矩阵,春城昆明不仅在书写 “六个春城” 的现实答卷,更是在积极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陈秋月)

编辑:    责任编辑:邓国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