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一条绿道背后的治理智慧与民生温度
昆明信息港    06-09 10:18:59

一条蜿蜒于滇池之畔的“翡翠项链”,不仅成为昆明市民“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更以生态修复为笔、以发展创新为墨,书写了一份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绿色答卷”。 

以生态优先,重塑高原明珠的生命力。2018年起,昆明以“湖泊革命”为战略,推进控源截污、生态增绿等系统性治理,绿道建设正是这一治理成果的延伸。如今的滇池绿道,既是生物迁徙的廊道,也是市民亲近自然的纽带——水杉林间骑行、湿地栈道观鸟、油菜花田漫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在此徐徐展开。  

以绿道为链,激活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滇池绿道的价值,远超一条休闲步道。它串联起8大湿地公园、2处历史文化名村、20余个美丽乡村,形成“傍山—瞰湖—穿林—近湿—踏田—连村”的多元景观带。绿道上的30余处观景平台和特色桥梁,如“七彩云桥”“草之桥”,既还原“渔浦星灯”等历史古景,又成为网红打卡地,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升级。绿道沿线46个村庄通过“一村一策”改造,培育出海晏村落日经济、牛恋村星空营地等特色IP。昔日以打渔为生的海晏村,如今老宅飘出咖啡香,青石板路上游客络绎不绝,传统渔村蜕变为文旅融合的典范。绿道不仅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更催生了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崛起,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  

以城乡共荣,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答卷。滇池绿道的意义,还在于其成为城乡共享发展成果的桥梁。绿道沿线的慢行系统、自助烧烤区、儿童游乐场等设施,让市民“推窗见绿、抬脚入园”,提升了生活品质。同时,绿道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共建”模式,推动资源下沉乡村。例如,小渔村、福保村等通过民宿、手工艺品等业态焕发新生。 

这种“生态红利”的共享,体现了发展理念的升华。绿道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城乡融合的催化剂——它打破资源割裂,将城市资本、技术导入乡村,又将乡村的文化、生态资源反哺城市,构建起双向赋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滇池绿道,是一条生态之道、幸福之道,更是城市治理的启示之道。它用七年水质改善的坚持、千万游客的笑脸、乡村焕新的蝶变,回答了“生态与发展如何共赢”的时代命题。

当春城的诗意与绿道的生机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座城对绿色发展的坚定承诺。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条绿道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佐证——在这里,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评论员 胡科春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刘雄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