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多地仍在为青年就业问题寻找突破口时,昆明掷地有声地宣布:2025年将提供16万个有效就业岗位。在这组数字背后,一场关乎百万家庭生计的民生工程正在悄然铺开。透过政策细节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岗位数量的增长,更是一座城市对“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深刻理解和系统布局。
精准滴灌,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昆明就业新政的智慧在于“对症下药”——针对高校毕业生推出“万岗见习计划”与进校园宣讲活动;瞄准农村劳动力打造54个“家门口务工车间”;扶持创业者实施“普惠性5000元创业补贴”。这种分层施策的做法,精准解决了不同群体面临的就业瓶颈。当技能培训与产业需求深度捆绑,当“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成为新标配,系统性改善就业市场供需错位的问题将不再是纸上谈兵。
产业赋能,让岗位供给扎根沃土
昆明就业新政策的亮点在于将就业增长与地方经济血脉相连:高原特色农业、文旅康养、跨境电商、劳务品牌四大特色产业成为创业沃土;7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加速建设;500个电商创业项目获得专项孵化。这种“以产业育岗位”的逻辑,使就业岗位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生长在昆明经济肌体上的有机细胞。当就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岗位供给才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
服务革新,编织就业保障网络
昆明正重新定义“就业服务”的内涵——92个就业“幸福里”社区、185个线上零工市场、16432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构成三级服务网络;27个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实现“个人创业一件事”全程网办。这种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末梢的探索,让政策红利真正可感可及。当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职业培训、岗位对接、创业扶持的一站式服务,“就业”二字便有了温度。
从省到市,云南打出的就业政策“组合拳”具有样本意义:它跳出了简单追求就业率的思维窠臼,将就业质量、人岗匹配、服务可及性纳入整体框架。当“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背井离乡不再是谋生的唯一选择,当“幸福里社区”重构了就业服务空间,当特色产业为创业者提供丰沃土壤——就业便从冰冷的统计数据,升华为可触摸的生活希望。
昆明16万就业岗位的承诺承载着无数家庭的生计与梦想。这份民生答卷的最终得分并不取决于政策宣示的力度,而取决于每个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真实获得感。当一座城市真正把岗位送到“家门口”,把技能装进“口袋里”,把服务写进“心坎上”,就业难题方能转化为发展动力,民生温度才能升华为城市高度。(评论员 顾芯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