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春潮奔涌处 春城“新”力绽芳华
昆明信息港    06-10 16:46:59

当滇池畔的樱花漫过绿道,当长水机场的航班驶向全球,当数字经济的浪潮涌进西山脚下的科创园区——2025年的昆明,正以“新质生产力”为桨,在高质量发展的春潮中扬起风帆。这幅由“六个春城”建设绘就的时代画卷,既是云南“3815”战略的生动注脚,更是一座城市向“排头兵”目标迈进的铿锵作答。

新质生产力:激活发展的“源头活水”

在昆明高新区的实验室里,一块石墨烯散热膜正经历千次弯折测试——这是昆明布局新材料产业的缩影。从传统资源型经济到“新三样”(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崛起,昆明的产业脉动早已悄然改变:禄劝的光伏板追着阳光“发电”,安宁的锂电池材料生产线24小时运转,呈贡数字经济核心区的代码跳动着智慧城市的心跳。这些“新”的突破,背后是昆明对“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践行:搭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技术转移中心,让高校科研成果“走出抽屉”;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让“小巨人”撑起产业链“大格局”;甚至在滇池治理中引入AI水质监测系统,用科技为生态保护装上“智慧大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昆明正以“新”破题,让科技之光照亮产业升级的每一步。

“六个春城”:锚定幸福的“六维坐标”

漫步翠湖之畔,历史与现代在此交融:青砖黛瓦的讲武堂旁,“书香春城”的城市书房飘来咖啡与油墨的香气;盘龙江水穿城而过,“生态春城”的碧波倒映着“中国春城”的烂漫花海。这正是昆明推进“六个春城”建设的鲜活场景——当“产业春城”的齿轮与“开放春城”的枢纽同频,当“人文春城”的底蕴为“幸福春城”的民生加码,每一个维度都在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看产业升级,昆明经开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日均下线300辆新车,“产业春城”用实力改写“云南不产车”的历史;看开放能级,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从王家营西站驶出,“开放春城”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之姿,让“昆明制造”通达印度洋;看民生温度,老旧小区改造中加装的电梯载着居民驶向“幸福”,社区食堂的热汤暖着银发族的晚年——“六个春城”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是创业者眼中的机遇光,是每个昆明人触手可及的“小确幸”。

潮头奋楫:在“辨识度”中书写“时代答卷”

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既有“颜值”更有“气质”。昆明的“辨识度”,藏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独特表达里:当斗南花市的鲜切花12小时抵达东南亚餐桌,“中国春城”用芬芳连接世界;当COP15成果转化基地落地滇池畔,“生态春城”以生物多样性之美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甚至在网络空间,昆明的“Z世代”用短视频记录非遗剪纸、传播民族文化,让“人文春城”的底蕴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这种“辨识度”,本质是昆明立足自身禀赋的精准定位:不盲目跟风“千城一面”,而是以“春城”品牌为核心,在生态、开放、人文等领域打造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正如滇池的浪花终将汇入大海,昆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岛。当新质生产力的“火种”在各个领域燎原,当“六个春城”的蓝图化作街头的实景,这座城市早已明白:所谓“排头兵”,从来不是单靠速度取胜,而是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以“新”为刃、以“民”为尺,在时代的春潮中划出属于自己的航迹。

此刻,站在长虫山巅俯瞰全城,林立的高楼与葱郁的西山相映成趣,地铁列车在花海中穿行,科创园区的灯光与星空交辉——这是昆明的现在,更是充满希望的未来。愿这股奔涌的春潮,带着“敢为人先”的勇气、“枝叶关情”的温度、“胸怀天下”的格局,在新征程上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评论员 李嘉睿)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