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彩云之南的滇池畔,昆明这座城市,以其3万多年的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和1250多年的建城史,成为镶嵌在中华历史长河里的璀璨明珠,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当我们漫步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织碰撞,奏响一曲动人心弦的文化发展乐章。
古韵新声:历史建筑的蝶变新生
昆明的老街巷是城市记忆的宝库,南强街、文明街、钱王街等老街,留存着仁和祥宅院、南屏电影院、马家大院等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 。曾经,这些老建筑在岁月侵蚀下逐渐斑驳,如今,它们却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重焕生机。就拿马家大院来说,这座昆明市内现存最完整的白族民居经典建筑,过去只是一座沉默的老宅,如今每晚都会传出昆明方言与普通话交织的讲述声。本土文化人岳立在这里开展脱口秀节目《大嘴款昆明》,从聂耳的诞生故事,到昆明的民俗风情,带观众穿越时空,领略昆明历史文化的魅力。
不只是马家大院,昆明众多历史建筑都在“活化利用”中找到了新方向。盐隆祠的庭院剧《钱南园》、莲花池公园的《联大往事》,让历史故事在文艺演绎中鲜活起来。这些老建筑不再是陈旧的符号,而是成为文化演出的舞台,成为市民与游客了解昆明的一扇窗口,历史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为昆明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
多元融合:新型文化空间的蓬勃兴起
近年来,昆明的新型文化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亮点。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文化+”的模式不断拓展,为市民的生活半径增添幸福的文化韵味。
昆明市文化馆“春城会客厅”,引入社会力量,将占地约4600平方米的原昆明市文化馆群艺大楼,打造为全省范围内建筑面积最大、建设标准最高、业态植入最丰富的“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里不仅提供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还融入轻食饮品、讲座沙龙、艺术展览等多元业态。自开放以来,开展的文庙集市、非遗研学游等各类文化活动,日均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成为市民和游客在闹市中寻觅静谧与文化滋养的好去处 。
而在盘龙区的C86山茶坊,其前身为昆明“山茶牌”电视机厂的厂房。经过升级改造,红砖墙搭配灰色钢结构的复古工业风建筑内,璞玉书店、音乐艺术中心等文化新业态入驻,这里摇身一变成为集总部办公、文化教育、运动休闲、餐饮配套于一体的新型体验式文化产业新地标,吸引着人们前来感受历史与现代、工业与文艺交融的独特氛围 。
不仅在城市,昆明的乡村也以农文旅融合为契机,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西山区团结鑫苹果庄园,把阅读分享与果实采摘、户外团建相结合;富民县“半山耕耘”田园文化综合体,建设半山书院、非遗传习馆等场馆,实现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
品牌塑造:文化活动点亮城市名片
昆明积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品牌,让文化成为城市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昆明聂耳音乐合唱周,以人民音乐家聂耳为文化符号,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汇聚滇池之畔,用激昂的歌声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也让昆明的文化影响力随着音乐的旋律传向四方 。
蓝花楹文化艺术节同样别具特色。每年春夏之交,昆明街头巷尾的蓝花楹盛放,紫色的花海如梦如幻。围绕这一自然景观举办的文化艺术节,不仅有花展、摄影比赛,还有音乐演出、文创市集等活动,将自然之美与人文艺术深度融合,让游客和市民沉浸在浪漫的文化氛围中,使蓝花楹从单纯的植物景观,变成昆明独特的文化标识 。
此外,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春城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从不同角度展示昆明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现代活力,丰富着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昆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昆明,这座在文化脉搏上跳动的城市,正以对历史的敬重、对创新的追求,不断书写文化发展的崭新篇章。它让古老与现代握手言欢,让多元文化共生共荣,向着文化强市的目标大步迈进,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评论员 李嘉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