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文化昆明”焕新 传统非遗点亮现代城市生活
昆明信息港    06-13 11:12:30

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全国向往的生活方式时,昆明正悄然进行着一场“文化复兴”运动。这座以“春城”著称的城市,不再满足于仅以宜人气候和自然风光吸引游客,而是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碰撞出新的火花。昆明的实践,既是对城市文化根脉的守护,也是对“文化自信”最生动地诠释。

漫步昆明老街,一场“非遗+”的变革正在上演。斑铜工艺传承人李志明的工作室,如今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他创新性地将传统斑铜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打造出既有民族韵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的茶具、首饰。这些产品不仅走进了昆明的高端商场,更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要让它回到日常生活。”李志明的话道出了昆明非遗传承的新思路。

这种创新思维同样体现在昆明的公共文化空间改造中。曾经略显陈旧的文庙片区,如今变身为“非遗生活馆”,每周举办的滇剧展演、乌铜走银体验课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市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非遗夜校”项目,白天忙于工作的都市白领,晚上可以在这里学习剪纸、刺绣等传统技艺。这种“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昆明新的城市风景。

教育领域的创新更让人眼前一亮。在官渡区某小学,每周三的“非遗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孩子们不仅学习唱花灯、做瓦猫,还尝试用编程技术为传统故事设计动画。校长王芳说:“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老古董,而是可以玩出新花样的宝藏。”这种将非遗融入基础教育的做法,正在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传承者。

市场机制的引入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活力。昆明创新推出的“非遗经纪人”制度,让专业团队帮助传承人进行产品开发、品牌推广。彝族刺绣传承人张美仙在经纪人帮助下,将传统纹样应用到时尚包袋上,产品单价从几十元跃升至上千元,订单排到了明年。“以前发愁手艺没人学,现在发愁做不过来。”张美仙的烦恼成了幸福的烦恼。

数字技术为非遗传播打开了新天地。昆明市打造的“云上非遗”平台,用VR技术还原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全过程,用户通过手机就能“参与”一座老宅的建造。更令人惊喜的是AI辅助设计系统,输入关键词就能生成融合民族元素的现代设计图,大大降低了非遗创新的门槛。

昆明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创新的源泉。当瓦猫爬上咖啡杯,当滇剧遇上街舞,当刺绣纹样出现在潮牌服饰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就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这座城市正在证明: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创造性地转化发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昆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表达方式,也为其他城市的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未来,当人们说起昆明,想起的将不仅是四季如春的气候,更是一座将传统文化玩出新风尚的创新之城。(评论员 李嘉睿)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