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善莫大焉
昆明信息港    06-17 15:33:20

自6月10日起,昆明市首批40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并计划在暑假期间再增40所,使总数达到80所。这一举措不仅让市民多了锻炼的好去处,更体现了公共资源的高效利用。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是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导向的结果。早在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就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具备条件的学校要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并鼓励各地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开放工作。2023年,教育部再次强调要“盘活学校体育资源,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昆明从2024年开始对这一政策作出响应,2025年寒暑假延续开放政策,并在场馆设施的数量、质量、使用便利度等方面进行持续优化。

为什么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如此重要?因为中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实在太少了。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体育场馆统计调查数据》,我国人均体育场馆面积约为2.6平方米,而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在10平方米以上。另外,经常锻炼的人都知道,经营性体育场馆收费不低,尤其是球类运动,租场不易,会员费动辄成千上万,让很多想尝试和学习的爱好者望而却步。同时,许多学校的体育场馆在非教学时段长期闲置,造成资源浪费。试想,一个标准400米田径场,若只在学生上课时使用,其余时间大门紧锁,太浪费了。将这些场馆“还”给市民,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缓解了公共健身设施不足的矛盾,一举两得。

有人或许会问:“学校体育场馆属于教育系统,向社会开放是否合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国《全民健身条例》明确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而公办学校的体育场馆本质上是公共财政支持建设的设施,理应在保障教学的前提下惠及大众。其次,教育部相关文件也强调,学校体育场馆开放要坚持“安全第一、公益为主、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预约制、刷脸进出等措施,既保障了校园安全,又方便了市民,可谓合法又合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城乡居民要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健身房和收费体育场馆显然不够,必须让更多人能便捷、低成本地参与锻炼。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正是降低健身门槛的关键举措。

昆明此次开放的40所学校,分布在各个区县,市民可以“就近选择、预约使用”,这种普惠性正是开放政策的最大亮点。对于上班族来说,下班后能在家门口的学校跑跑步、打打球,远比驱车几公里去商业健身房更实际;对于老年人而言,校园里的平整跑道也比马路边更安全;对于孩子来说,假期多了个免费运动的去处,家长也能更放心。

当然,学校体育场馆开放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管理成本、设施维护、安全责任等。对此,可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引入智慧化管理,如上海部分学校采用“线上预约+信用积分”模式,减少无序使用;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维护场馆,减轻学校负担;保险兜底,为锻炼者购买意外险,化解安全风险。

昆明进一步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实则体现了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智慧,更是“健康中国”规划落地的重要一步。期待更多学校跟进,让闲置的校园体育设施“活”起来,让全民健身真正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评论员 马滨涛)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