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雨季的第一滴雨水浸润昆明的红土地,一场关于野生菌的狂欢便悄然启幕。官方发布的“不采摘、不买卖、不食用不熟悉、高风险野生菌”的安全提示短信,在昆明人的心中却成了吃菌的“发令枪”。这份看似矛盾的情感,恰是昆明野生菌文化最生动的注脚——既饱含对自然馈赠的珍视,也暗藏对舌尖风险的警惕。
昆明人的野生菌情结,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口腹之欲,演变为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凌晨三点,头戴头灯的菌友们便穿梭在山林间,“遇到熟人躲着走”的江湖规矩,折射出对这份山珍的狂热。在木水花野生菌交易市场,干巴菌每公斤2000—3000元的高价,依然挡不住食客的热情。这种痴迷背后,是昆明人与大自然的深度对话,是代代相传的采菌智慧,更是对“山的味道”的执着坚守。
小小的野生菌,正撬动着昆明的大产业。作为“野生菌王国”的核心,昆明坐拥全国90%的野生菌种类,木水花市场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带动全省23万人就业。从线下交易到直播带货,从初级食材到松茸饼干、菌酱等精深加工产品,野生菌产业链不断延伸。“云鸡枞”系列品种的驯化选育,更让“鸡枞自由”从梦想照进现实。随着《昆明市食用菌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推进,打造“国际野生食用菌贸易中心”的目标,正让昆明的野生菌产业走向世界舞台。
文旅融合的浪潮中,野生菌成为昆明的“流量担当”。“避暑食菌季”活动以菌为媒,推出采菌游、野生菌科普展等体验项目,微博话题阅读量破4500万,全网流量超1.6亿次。游客们不仅能在餐桌上品尝见手青的鲜美,更能在山林间体验寻菌的乐趣,在交易市场感受菌子文化的魅力。这种“野生菌+”的模式,既满足了游客对“诗与远方”的向往,也为昆明文旅产业注入了新动能。
然而,繁荣背后的隐忧不容忽视。昆明西山区、宜良县等区域被列为野生菌中毒高风险地区,虽今年中毒人数同比下降65.5%,但安全警钟仍需长鸣。木水花市场组建巡查队、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等举措,正是对“舌尖上的安全”的积极回应。当“吃菌三要素”(菌的种类要熟,菌子要炒熟,去医院的路更要熟)成为民间谚语,科学识菌、安全食菌的理念,必须融入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
从山林间的头灯闪烁,到交易市场的菌香四溢,再到直播间的火爆下单,昆明的野生菌产业正经历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美味与安全的平衡。这些生长在红土高原的“山珍”,既是昆明人刻进基因的文化记忆,也是撬动经济发展的“金杠杆”。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自然馈赠,以创新之力拓展产业边界,才能让野生菌的鲜香,既飘在昆明人的灶台上,更飘向世界的餐桌前。(评论员 郭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