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你有没有出门去看各种非遗展演,或是去博物馆观看文物展览?
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20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全国各地纷纷举办主题活动,宣传新考古发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知识的学习和非遗体验中来。在昆明,五华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官渡区的非遗联展让市民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晋宁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活动把古老传统与现代生活融合,呈贡区则组织学生和社区居民到天子庙古墓群,了解考古新成果……新发现、新用途、新玩法、新体验,一个“新”字给众多古老的文化遗产赋予了生命力,人们又一次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一次体会到古老文化对今天人们的强大影响力。
近年来,昆明非常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昆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一则消息显示,自2021年实施《关于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通知》以来,昆明新发现1212处历史文化遗产线索,其中推荐申列不可移动文物326处、历史建筑82处、名木古树37棵。
今年以来,昆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又取得了众多成就:晋宁河泊所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年5月开始实施昆明首部专项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昆明市石寨山大遗址保护条例》;滇池沿岸的183个自然村,已经依据《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被纳入整体保护网络;城市中的一些老旧厂区、厂房被列入工业遗产名录,进行科学管理和再次利用;在今年6月初公布的昆明市第七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中,又增加了18处各具特色又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另外,彝绣、云子等一批有特色的非遗产品正被越来越多人所了解,产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上述例子和数据表明,昆明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正在法律法规制度的护航之下,走上一条融合、创新的发展道路,既为文旅产业提供了新的资源,又给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加了历史底色,厚植了文化土壤。
当然,不可否认,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仍然面对一些新的问题,如基于认识或资金等原因,一些历史建筑或历史村落的保护、开发做得不到位,非遗传承人面临“传承断层”危机,文化遗产开发和保护两个侧重点之间难以平衡等等。在“文化和遗产日”这样的时间节点,这些问题更应该被重视,也更需要以新角度来观察、用新方法来化解。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这样创新利用文化遗产的好例子,如此次进入昆明市第七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的东方书店,既有百年岁月沉淀,又有新时代文化气息,吸引了一大批热爱文艺和历史的人们,现在已经成为昆明书店的典型代表,老街片区游客的必去打卡点;又如拥有1800多年历史,近年来广为人知的彝绣,现已成为楚雄当地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产业,2024年产值超过11亿元,产品走上了米兰、巴黎时装周等国际舞台。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反映一段历史,记载一段故事。它不是僵化不动的标本,而是与社会一起动态发展的“生命体”。了解了这一点,未来,我们可以将创新思维、新兴科技与文化遗产相结合,更好地为它们赋能,让昆滇大地上的这些资源成为有特点、用得上、受欢迎的珍贵宝藏。(评论员 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