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昆明正以思想破冰、行动突围的锐气,将“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诗意与现代化建设的铿锵步伐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这座西南边陲之城,正以“新”火燎原之势,解码创新密码,书写时代答卷。
新质生产力是昆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从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全球布局到生物医药产业的集群崛起,昆明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升级。云南杉杉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的投产,不仅填补了西南地区产业空白,更以“链主”身份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千亿级产业生态。这一突破源于昆明对“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深刻认知。近年来,昆明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在稀贵金属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数据显示,2023年昆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6%,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2.6个百分点,新质生产力正成为产业突围的“金钥匙”。
“六个春城”是昆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蓝图,其创新实践体现在“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在“产业高地”建设中,昆明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昆明花卉产业通过“数字花田”项目,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数字化管理,2023年鲜切花产量突破177亿枝,占全国70%以上市场份额。在“开放春城”建设中,依托中老铁路黄金通道,磨憨口岸成为全国首个“一地两检”试点,通关效率提升60%,2023年进出口货物总量突破800万吨。这种“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让“六个春城”从蓝图走向现实,更让昆明在区域竞争中赢得先机。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是昆明独特的城市IP,其内核在于将生态优势、文化底蕴转化为生活品质。在滇池绿道骑行,看红嘴鸥掠过碧波;在斗南花市漫步,感受“亚洲花都”的浪漫;在老街巷弄品茶,体验市井烟火与历史文脉的交融。昆明以“公园城市”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建成区绿地率达40.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71平方米,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日常。2023年,昆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3%,滇池全湖水质连续六年保持Ⅳ类及以上,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高质量发展成果可感可及。
面对区域竞争,昆明以创意破局。在文旅融合上,昆明打造“滇池旅游黄金岸线”,推出“睡美人”光影秀、环滇骑行赛事等沉浸式体验,2023年接待游客2.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966.64亿元。在城市建设上,借鉴新加坡“花园城市”理念,推进立体绿化、海绵城市试点,主城区新增立体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在人才引育上,实施“春城计划”,以“政策+平台+生态”吸引青年人才,2023年新增高层次人才312名,青年创业群体同比增长25%。这种“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创意实践,让昆明在差异化竞争中赢得主动。
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支撑。昆明组建由院士领衔的专家智库,为产业规划、生态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建立“企业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以“店小二”精神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昆明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9.7%;推行“一线工作法”,让干部在项目现场、田间地头锤炼本领,2023年全市干部下基层调研时长同比增长30%。这种“专业、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为跨越发展筑牢根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昆明正以“五维”之力,将思想锐度转化为创新动能,将洞察深度转化为实践成果,将情感温度转化为城市魅力,将创意维度转化为竞争优势,将专业态度转化为发展实效。这座“春城”,正以高质量发展之笔,绘就“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壮美画卷——从滇池之滨到磨憨口岸,从产业园区到老街巷弄,处处涌动着创新创造的活力,处处彰显着人民至上的情怀。未来,昆明将继续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生动注脚,让“春城”之名更加熠熠生辉。(评论员 龚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