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从“春城”到“全龄友好城”  昆明旅居经济书写“留量”密码
昆明信息港    07-01 18:28:50

昆明,这座以“春城”美誉闻名的城市,正在悄然书写着中国旅居经济的新篇章。2025年南博会首次设立的“旅居云南馆”在短短3天内吸引了超过50万参观者,这一数字不仅印证了人们对“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向往,更揭示了昆明从传统旅游中转站向现代旅居目的地的华丽转身。202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昆明旅居人数已达389万,其中60岁以上群体占比13%,而“数字游民”的增速更是超过40%。这些数字背后,是昆明将气候优势转化为全龄友好生态的创新实践,也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样本。

昆明的转型之路始于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刻理解与运用。这座城市没有止步于“气候红利”的天然优势,而是通过“旅居+”模式重构了整个产业链。在滇池右里酒店,游客只需扫码就能借助AR技术“穿越”回百年前的渔村,这种科技与文旅的融合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46个滇池沿岸村落通过“一村一策”的个性化改造,实现了集体经济收入人均增长974元的显著成效。而在数字基建方面,万溪冲智算产业园承载了全省99%的算力需求,为“云旅居”直播经济提供了坚实支撑。更值得关注的是,昆明正在布局“低空经济”“智能算力”等未来产业,比如开通无人机配送航线,这些举措标志着旅居产业正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驱动型的转变。

漫步翠湖之畔,一场“非遗+”的生态革命正在上演。在翠湖公园的“荷花非遗民俗”主题集市上,古朴大气的保定建陶、至简至美的白陶与满池荷香交相辉映,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土与火”的烧制工艺,市民游客不仅能观赏97岁老艺人的剪纸绝技,还能亲手体验草编与糖画制作。翠湖博物馆群更将非遗融入现代设计——讲武堂的滇剧脸谱化作潮流丝巾,文林街的瓦猫爬上蓝花楹雪糕包装,年销量突破6万支。正如一位参与文创开发的传承人所说:“非遗在翠湖不是展柜里的标本,而是能带走的城市记忆。”

“六个春城”的建设理念为昆明旅居生态提供了政策与人文的双重保障。在安宁,“数字游民中心”以每月1800元的人才公寓和配套共享办公空间,吸引了大量自由职业者;全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高达98%,医保跨境结算服务便利了中老泰“银发经济走廊”的构建;非遗文化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从地铁专列走向咖啡杯文创的瓦猫,由青年传承人李竞飞带入校园的滇派风筝,都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北京“滇漂”老郑的故事尤为典型,他在太平新城安家后将四合院改造成“春城会客厅”,意外成为连接北上广深高净值人群的旅居枢纽,这种自下而上的社群建设正是昆明包容性的最好体现。

情感IP的深度运营让昆明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质变。海晏村凭借“滇池最美日落”这一IP,年接待游客达220万人次,村民年均增收2.96万元;在弥勒寺公园的茶馆里,四川老人与昆明青年共读《西南联大》手稿的场景,展现了代际间的文化共鸣;通过南博会走向国际的摩梭纺织、保山咖啡等非遗项目,则形成了文化输出与旅居吸引的良性循环。这些案例证明,当一座城市能够创造情感连接点,旅居就超越了空间移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面向未来,昆明需要更具突破性地“破圈思维”。数据资产化是首要课题,建立旅居客数字画像可以实现康养、文创等需求的精准匹配,嵩明县“旅居+农业”的个性化农耕体验已在这方面作出有益尝试。政策协同性也亟待加强,借鉴《旅居云南正负面清单》的经验,探索“旅居权”等制度创新,比如试行半年居留签证,将为国际旅居市场打开新局面。而城市IP需要从“春城”向“全球候鸟式生活实验室”升级,吸引硅谷程序员、北欧艺术家等多元群体,让昆明成为全球创意阶层的“第二居所”。

当67岁的天津退休教师与28岁的数字游民在枫桥尚院比邻而居,当瓦猫非遗与AI设计碰撞出创新火花,昆明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竞争力——不在于能“留住”多少人,而在于让每个人都能找到“留下”的理由。正如云南大学教授郭树华所言:“当暮色与朝阳在此共生,旅居就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昆明的实践表明,旅居经济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城市能级的提升,在这条探索之路上,昆明正为中国乃至全球城市提供着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从气候优势到产业生态,从政策保障到情感共鸣,昆明正在书写的不只是旅居故事,更是一座城市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到自己位置的智慧答卷。(评论员 李嘉睿  骆欣)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