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以来都是大部分人所追求的生活状态,而云南因其“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气候和“风花雪月古城开,洱海苍山次第排”的自然旅游风光成为了一众都市白领们心中首选的“桃花源”圣地;数据显示,自2025年3月以来,云南省接待游客总量达1.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261.8亿元,如何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深度体验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志愿者的力量共同为“旅居云南”的品牌赋能。
让“志愿微光”破除“滤镜陷阱”
“滤镜陷阱”向来是“旅游”城市的“回旋镖”,过分的滤镜依赖和摆拍营销,一旦被游客发现“图片与实物不符”毁掉的不单单是某一个“景点”某一家“餐厅”更是一个文旅城市的口碑和形象,然而打开社交媒体游客们面对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网红滤镜”,如何才能破除这些“滤镜陷阱”,那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基层志愿者主动性,从志愿者的视角记录真实的市井生活,将真实反馈给游客,帮助游客建立合理预期,才能保障城市“旅游品牌”的可持续性发展。
让“志愿微光”发现“隐形需求”
文旅“出圈”想要承接热度,留得住游客,让广大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提升整体服务治理和服务能力是关键。然而,想要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发现游客的“隐形需求”就是关键中的关键。如在旅游城市中,盲道是否被挡住、洗手台高度是否适于儿童使用,公共卫生间是否干净、市区到景区的公共交通是否便利,这些“隐形需求”都时刻影响着游客对城市“旅游品牌”的评价。但是发现并改进游客的“隐形需求”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充分发挥基层志愿者的力量,尤其是社区志愿者的力量,让志愿者们通过在日常工作中排查、发现城市中的“隐形问题”,城市基建完善满足游客的“隐形需求”才能促进城市“旅游品牌”的进一步发展。
让“志愿微光”引领“深度体验”
在爆火的“网红旅游城市”中“同质化内卷”往往是旅游城市接不住“流量”留不下游客,“爆火”却不能“长火”的核心问题,因此发掘自己的文化特色让游客体验到不一样的人文风情,才是文旅城市留人的“关键武器”;在云南除了自然风光独特的非遗文化如瓦猫、菱角编织、花灯等都是能让游客深度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地方特色,而这些特色文化,没有文旅志愿者的带领,游客们很难深度体验,因此积极发挥基层文旅志愿者尤其是非遗志愿者的力量,利用好各级文化平台,开展各类云南独有的,小而美的非遗文化体验活动,才能加强游客对“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体验感深度,彰显城市“旅游品牌”的独特发展。(评论员 卢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