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浪潮激涌,勇者傲立潮头。当数字经济的浪潮席卷全球,当绿色发展理念重塑产业格局,昆明执 “新” 为墨,将科技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融入城市肌理;铺 “质” 作卷,把生态底色、民生温度、文化厚度厚植进城市根基;挥 “行” 成笔,用改革攻坚的锐度、开放合作的广度、民生保障的精度勾勒奋进轨迹。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如明灯照亮昆明发展前路,为其注入强大内核。省委 “3815” 战略发展目标,以详实规划为昆明未来发展勾勒清晰路线图。在此时代背景下,昆明精准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响应号召,以加快 “六个春城” 建设为重要突破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其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全方位、深层次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变革与创新,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创新潮涌,“新”动能激荡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春潮。昆明锚定科技前沿,将培育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破局密码,以政策甘霖滋养创新沃土。在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众多医药、日化等领域的龙头创新型企业汇聚于此拔节生长。 云南白药以百年老字号为基,于生物医药领域深耕不辍,将研发热忱化作造福病患的创新药械与保健精品;贝泰妮则以科技为舟,在护肤赛道破浪前行,成就国货美妆传奇。通过搭建“产、学、研” 协同创新平台助力“科研星火”转换成“燎原烈火”,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 “专、精、特、新”企业正凭借自主研发的硬核实力,在国际舞台上闪耀中国智造的星芒。它们不仅是昆明产业科技实力的对外名片,更如磁石般吸引上下游产业集聚,编织出韧性强劲的产业链条,让创新引擎持续释放推动昆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绿色发展,以“新”理念晕染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长卷。昆明深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生态哲思,将绿色基因镌刻于城市发展脉络,笃定地行走在生态优先的发展征途。于污染防治领域,昆明以雷霆之势书写环保答卷。出台《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勾勒滇中城市群联防联控的协作蓝图,让澄澈蓝天常驻春城,空气质量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巧施“三水” 统筹妙法,助力滇池再现往昔风采,使其水质稳守 Ⅳ 类,阳宗海亦以 Ⅲ 类水质的澄澈之姿,见证劣Ⅴ类水断面的彻底清零。于生态修复与保护领域,昆明如丹青妙手,点染绿色奇迹。广袤山林间,国土绿化行动播撒希望,生态保护网络织就绿色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守护万千生灵。如今,45.27% 的森林覆盖率,让春城化作天然氧吧,丰富的特有物种促使昆明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璀璨坐标。与此同时,昆明以创新为舟,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航道。搭建 GEP 统计核算平台,绘制生态价值可视化图谱;深耕滇池沿岸绿色经济,将生态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为高质量发展铺就永续的绿色基底。
开放合作,以“新”格局扬起高质量发展的远航风帆。昆明倚仗独特区位优势,勇立潮头,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 宏伟蓝图,搭乘中老铁路这道钢铁动脉,织就与南亚、东南亚经贸往来的绚丽锦缎。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跨境电商似繁星璀璨,国际物流如江河奔涌,在这里,贸易往来畅行无阻,多元文化激荡交融,奏响文明互鉴的华美乐章。众多企业乘开放东风,踏浪 “走出去”,在国际商海劈波斩浪,绘制属于自己的商业版图。同时,全球优质资源、前沿技术与卓越项目亦随之“引进来”,如源头活水注入昆明发展的壮阔江河,推动昆明在更高维度、更广领域,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
从信息产业园区蓬勃发展的算力集群,到电子商务交易产业园打造的智慧供应链体系;从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构建的开放新通道,到植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克濒危药材人工繁育难题……昆明正以星火燎原之势破前路荆棘,拨云见日,将创新动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不忘来时路,行稳方可达。昆明紧扣 “3815” 战略目标体系,纵深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实现产业升级迭代,持续向新兴产业与新质生产力领域拓展布局。在安宁产业园区,西南铜业通过易地搬迁改造,采用世界领先工艺,全流程应用智能场景,实现了从传统铜冶炼企业向智能工厂的华丽转身,与此同时,绿色新兴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探头。以新能源电池产业为例,云南杉杉、云南裕能等企业纷纷落地,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集群。2024 年,昆明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产值约 111.08 亿元,产值规模占全省39.45%,稳居云南省新能源电池产业首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可持续增长的核心动能。
如今,昆明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 “新” 为舵,向 “新” 而行。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驱动下,这座城市正如淬光砺刃的明珠,迸发出破茧成蝶的生命力。笔墨铺展处,科创星火点亮苍穹,生态绿韵浸润肌理,开放门户连通四海,民生福祉温暖万家。当创新、绿色、开放的理念化作城市血脉,昆明势必将以弄潮儿的无畏姿态,在时代浪尖勾勒属于自己的高光轨迹,续写更为壮丽的盛世华章,在华夏高质量发展的史诗中镌刻下浓墨重彩的昆明印记。(评论员 曾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