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图文类 正文
【昆明第四届融媒体网评大赛】芦苇书页间  春城风骨长
昆明信息港    07-10 10:27:06

在呈贡区大渔街道时代俊园,芦苇书屋静静矗立。走进其间,阳光洒落在拆封可读的书页上,读者或驻足凝思,或低语交流,店主夫妇在吧台后忙碌却不失从容。这看似寻常的书香场景,却在无声诉说着春城昆明宜居魅力的深层密码——人文温度,并非宏大叙事的口号,而是由无数微小空间承载的情怀坚守与文化滋养,最终汇聚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柔软竞争力”。

这份温度,首先源于从业者“痴”守情怀与“韧”创新的生动实践。店主夫妇放弃优渥前景,将日本小镇上浸润的书香记忆带回故土,以“庇护灵魂”为初心打造这方天地。他们“拒绝文化垃圾”的选书原则,对“思想性作品”的执着,宛如昆明历史上护国烽火与联大弦歌的回响,在商业洪流中守护着城市的精神风骨。而借鉴“书店+”的运营创新,融合咖啡香、风物市集与公益领养,则是让“可触摸的云南生活”破茧而出,使情怀落地生根的坚韧智慧。他们的“痴”与“韧”,正是对“诗意栖居”最鲜活的昆明式解读,更是对“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最好诠释。

芦苇书屋的温度,更在于其深刻重构了社区的休闲图谱与社交肌理。其敞开怀抱的“拆封阅览区”设计,一句“店里的书都可拆!别怕麻烦”,是打破都市原子化社交壁垒的温柔宣言。它巧妙复刻了昆明老街巷中“转角遇知音”的温情密码:社区居民在此告别麻将桌,形成以书会友的崭新圈子;年轻群体则通过“观影会”、“日语角”等特色活动,悄然完成了从“打卡消费”到“文化共创”的身份跃迁。书屋不仅是一个场所,更成为凝聚社区情感、激活公共生活的枢纽,让“邻里相亲”的传统在现代土壤中焕发新生。

当这种温度从社区涟漪扩散至城市层面,便升华为塑造春城独特气质、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动能。对外,芦苇书屋与昆明的众多独立书店一同,向旅行者传递着城市的人文厚度与阅读形象,以其非标化、在地化的文化叙事,成为抵抗旅游同质化洪流的坚实锚点。对内,书屋则化身城市人文温度的“毛细血管”:它吸引文旅消费,助力昆明从“观光”向“旅居”目的地升级;它的地理位置社区书屋,更是智慧补位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文化滋养浸润至最细微处。

小小书屋,何以承载春城大理想?它正是“西南联大精神”在当代商业语境中的微缩景观——于喧嚣中坚守思想高地,拒绝浮华网红化,延续着昆明“外柔内刚”的独特风骨。它更为中国的“人文型城市化”提供了珍贵样本:不依赖“大拆大建”的粗暴路径,而是以“微更新”的巧思激活文化脉络,实证“诗意栖居”与持续发展并非悖论,而是可以和谐共生、互相成就的共同体。

芦苇书屋的存在,便是对“宜居春城”最温润地诠释。当城市竞争超越单纯的经济指标,转向对人心需求的深刻回应,芦苇书屋这样的空间便不再是点缀,而是城市灵魂不可或缺的容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宜居,是能让每一个平凡灵魂在此找到诗意共鸣与精神归属的生活。而这,正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最动人心魄的昆明表达。(评论员 陈燕菲 陈丁丁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