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为滇池水面镀上金红,海晏村蜿蜒入湖的石堤站满了举着手机的游人。浪花轻卷处,最后一抹“咸蛋黄”沉入山影,沙滩上爆发出轻柔的欢呼。人群散去时,有游客不经意抬头—青瓦屋顶上,一只陶土瓦猫正张开大口,以百年不变的威严姿态守护着渔村的夜晚。此刻,传统与现代在落日余晖中悄然对话,揭开了昆明乡村振兴的创新密码。
瓦猫,这个曾盘踞云南民居屋脊的“镇脊虎”,正经历着从辟邪神兽到文化符号的蜕变。在昆明呈贡江尾村,瓦猫承载着纳西族、彝族的虎图腾崇拜,匠人遵循“铜头铁尾豆腐腰”的古老技艺,手工捏制出龇牙怒目的守护者。而今,这项非遗技艺被注入新质生产力的活水:玉溪的瓦猫茶宠在茶席上焕发新生,文创博物馆集结2000余件瓦猫主题产品,新加坡设计师更以瓦猫为原型创作的“豪奇奇”玩偶游向世界。当年轻人在超市文创区为“可撸”的瓦猫盲盒惊喜赞叹,传统工艺的基因已在现代消费场景中完成创造性转化。
十五公里外的海晏村,见证了文旅融合重塑乡村经济的澎湃动能。这个清代更名寓意“河清海晏”的古渔村,曾仅有青石板路与夯土老房默默诉说滇池往事。如今通过“最小干预”的开发理念:保留72道门老宅的原生肌理,限制商业过度扩张,培育村民自营的豌豆粉摊与嬢嬢发辫摊。当古码头成为最佳落日观景点,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2023年旅游旺季单日游客量突破2万,村民人均收入较五年前翻番。文旅融合的昆明实践在此显现出强大生命力。
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恰是昆明解码高质量发展的一把钥匙。透过瓦猫与渔村的蜕变,可瞥见三条创新路径:
传统IP的年轻化再造:瓦猫从屋脊神兽变身茶宠盲盒,甲马版画融入潮流市集,用设计语言解冻传统文化;
生态人文的价值叠加:海晏村以落日经济激活古码头,湿地公园衔接自然体验,让“绿水青山”变现“金山银山”;
社区参与的共富机制:培育村民成为文旅运营主体,如新华村“一户一品”的银器工坊模式,使农民变身非遗传承人、民宿主理人、电商创客。
当瓦猫从屋脊跃入人间烟火,当渔村夕照成为共享美景,昆明正以文化温度与新质活力,书写着“诗与远方”协奏的高质量发展诗篇。那些坐在海晏村石阶上看落日的年轻面孔,那些把瓦猫挂件系上背包的游客,已用脚步为这幅“六个春城”的壮美蓝图写下生动注脚——乡村振兴的密码,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中闪光。(评论员 李思艺)